以下文章来源于行者殷涛 ,作者行者殷涛
忍无可忍,最近教育部终于出手了。
通报了多地若干中小学违规办学的典型案例。
如河北对组织高三学生违规补课的中学取消三年内省级评优评先资格;
江苏对假期违规补课的4所学校取消相关荣誉称号;
河南对提前开学、违规补课的几所学校全省通报批评,其中三所学校主要负责人被免职。

看起来是教育厅在干事,背后体现的是教育部的态度。
整治违规办学,教育部终于长出牙齿了。
这个牙齿包括:
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取消荣誉称号、摘星、免职学校主要负责人。
这几招,可谓拳拳到肉,剑剑封喉。
免职啥的不用说了,摘星意味着什么?
星级之于高中,好比是宾馆或景区级别,直接关系到声誉、招生、经费、资源,以及毕业生的含金量。
评星要求高,竞争压力大,为了上个星,需要几年摸爬滚打,脱一层皮。
摘了星,意味着前功尽弃,也等于赤裸裸打校长和当地教育局的脸。
不出手不行了!!!
此番行动,有些被逼出手的感觉。
“双休”的规定年后就发了,但基层行动意愿并不强烈。
据说不少学校“放假”一周之后,第二周开始就开始各种花式“假放”了。
表面上落实了双休政策,可周末作业堆积如山。学生吐槽,光应付作业就得耗费一天半时间。
老师还要求线上打卡学习,美其名曰“自主学习”,实则是换个地方 “内卷”。
而河北头部的衡水中学则干脆搞一套自己的10+2+2:
连续两周上10天,第一个周末的2天校内双休,学生不能离开学校,第二个周末的2天,周五下午5点以后可以离校,周日上午10点前必须返校。
衡水特色,果然又走在了前列。
带头大哥压阵,众小弟纷纷大胆探索,创意不断。
延长晚自习时长
虽取消周末课程安排,但延长了晚自习时间,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
“自愿单休”
要求家长签署 “自愿单休” 申请书,实则是要求学生周六留校学习。
“自愿到校自习”
学校开放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并安排老师值班,为学生提供指导与答疑服务。
一顿操作猛于虎,“假双休”还是挡不住!
再不出来走两步,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接下来会好吗?
重拳出击之后,是幡然醒悟,还是陷入两难?
违法者众,杀几只鸡,吓得住众猴吗?
双休令2月份就下发了,乱象大家都看到了,上面会看不到?
为何只见问责学校,不追究教育局和地方政府的不作为?
从家长、校长到地方教育部门,充满了“反双休”的冲动,光靠公布的举报电话,刹得住吗?
是想管,还是真想管?还是排除万难,哪怕前方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找不到文件支持
双休如此大的阵仗,应该执行的是高层的决策部署。
可直到今天,翻遍网络,都找不到教育部或省厅有关“双休”的文件或通知。
这么大个事情,连个文件都没有,是说不过去的。
欠缺公平普适
执行“双休”,东西部不一样就罢了,一个省也是冷热不均,雨露不均沾。
在“问政湖南”平台的微调查中,超10万名家长支持“减负从还学生周末开始”,也有7.4万余名家长认为双休会导致“课程学不完,压缩高三复习时间”。
类似讨论不绝于耳,比如杭州,家长质问最多的是:
“为啥杭州市区的高中生就必须要双休,而其他县中或者市的高中都可以单休,孩子在家根本没有自我管理能力。”
如果制度执行冷热不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势必乱象丛生。
但如果一刀切,又面临着资源不均、城乡差异的棘手问题。
教培机构趁虚而入
课外培训机构闻风而动,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
物理补优班800元、作文私教600元,一周教育支出超3000,“校内减负”变“钱包增负”。
某些机构老师,一年入账百万!有的年入300多万!
有钱的一对一,钱少的拼多多,没钱的放羊?
休克疗法?
最理想的“双休”是引导自主学习,发现孩子独特潜能,成就与众不同。
但这些并非一蹴而就,学生自主能力需要长期培养和家校联动。
孩子双休,有多少家长陪得起?
时间呢?精力呢?来得及吗,等得起吗?
要么都休,要么都不休
禁止违规补课、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是有法律法规依据的。
199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1995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安排好中小学生节假日休息和活动的通知》。
如此漫长的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十来年,学生学习负担为什么越来越重了?
从“双减”到“双休”,抓而不减,抓而不休,原因是什么?
高中双休能不能执行到底,关键看各地的省教育厅。
高考是全省录取,要双休,全省就该执行同一政策。
与其吞吞吐吐,淋漓不尽,不如简单粗暴一点:
要么都双休,要么都不休。
“双休”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时一地之功,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教育部的重拳,是对教育生态的一次清理,但真正的改变,离不开包括高考在内的系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