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西夏三破宋军,主谋者竟是北宋落魄狂生,范仲淹曾追之不及

1032年,夏州李氏政权最杰出的人物李元昊继位,积极筹划称帝,并开始不断挑衅北宋。他一面掠定河西,一面大力整改党项族,到

1032年,夏州李氏政权最杰出的人物李元昊继位,积极筹划称帝,并开始不断挑衅北宋。

他一面掠定河西,一面大力整改党项族,到1038年时,已是:

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1038年10月,李元昊称帝,建西夏。

款待北宋使臣时,李元昊故意在屏风后发出兵器撞击之声,意在激怒北宋。

宋仁宗岂能咽下这口气?宋夏之间的第一次交战随即爆发。

然而,1040年三川口之战,1041年好水川之战,1042年定川寨之战,北宋皆没。

至此,西夏取代契丹,成为北宋最头疼的外患。

北宋三败,除了根源“三冗”和指挥不力等自身问题,还有一个外因,就是西夏藏着一个“负气倜傥,有纵横才”的宋朝落魄狂生:张元。

一、改名入夏

张元原名已不可考,《西夏书事》中说他:

累举不第,薄游塞上,觇览山川风俗,慨然有志经略。

说张元考试总扒瞎,就常年游荡于西北山川,时常做出引人注目的举动,准备大展手脚。

可是,在北宋既当不了官,转悠了数年又没人欣赏,自负极高的张元竟然投靠西夏去了!

临行前,张元路过项羽庙,心中悲愤,高歌一句“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

意思是,宋仁宗像秦始皇一般愚昧,就别怪我投效刘邦项羽啦!

张元与小伙伴吴昊来到西夏,每天狂饮,到处题诗,然后署上他们的假名“张元、吴昊”,很快就因犯了李元昊的名讳被抓。

李元昊问:

“你俩故意犯讳,想干哈?”

张元回答:

“你连姓都没搞明白(李元昊的祖上拓跋思恭在唐朝时赐姓李),还在乎什么名呢?”

李元昊大惊:

闻言竦然,异而释之,日尊宠用事,后入寇方略多二人导之云。

在宋朝落魄的狂生张元,一到西夏就立刻受到重用,很快做到中书令,这在西夏可是百官之首的位子,而随后的夏宋三次战役的作战计划,基本出自张元、吴昊两个汉人之手!

二、错失张元?

从战果看,张元显然有几分本事。

这就奇怪了,宋仁宗一朝,别的不讲,人才如井喷一般,怎么单单漏了张元?

正史中自然不会给汉奸张元留位子的。

《西夏书事》解释说,张元考试不中,又不好意思自荐,只能靠行为艺术引人注意,偏偏又没碰上识货的,于是不顾大义,去了西夏。

不过,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和明朝冯梦龙的《智囊全集》都提到,韩琦和范仲淹曾与张元擦肩而过。

张元听说韩琦、范仲淹经略西北,就和吴昊、姚嗣宗一起,搞了块大石碑,题诗于上,雇了几个壮汉拉着,特意从韩、范府前经过,三个人跟在后面放声大哭。

此举果然引起韩、范的好奇,把仨人叫进来询问情况。

但当时正处宋夏紧张时期,韩、范对这三个不明来路的人心存疑虑,没当场表态。

张元、吴昊自尊心崩溃,这才投奔了西夏,而姚嗣宗并没同行,后来范仲淹起用了他。

张元走后,洪迈还说:

范公以急骑追之,不及。

《西夏书事》说张元触了李元昊名讳,说明他投夏时是1038年之前的事。

可是,韩琦、范仲淹是1040年才开始经略西北的,那张元投夏又是1040年以后的事了。

几本书相互矛盾,大致推测:

张元有才能,但并没引起北宋边关守将的兴趣,加之性格偏执,所以弃宋投夏。

而韩琦、范仲淹的故事可能是杜撰的,因为两人都是有名的识才爱才,不大可能同时走眼。

三、西夏没那么厉害

张元在宋夏前两次战役中并无确切记载的出场,第三战定川寨之战中的确是关键人物:

元曰:“中国精骑并聚诸边,关中少备。若重兵围胁边城,使不得出战,可乘间深入,东阻潼关,隔绝两川贡赋,则长安在掌中矣。”

西夏能赢,并非有什么高超的策略。

张元的计策无非是避开正面,调动对手,找机会打击相对薄弱的环节。

李元昊的兵分两路,一路诱敌,一路埋伏,就是这么个套路。

偏偏宋军主将葛怀敏听不进劝,主动出击后又被人断了水源,瞬间被打垮。

明代的张溥评价,北宋但凡能用吴育、范仲淹等人的任意一策(均以先固守再反击为主),西夏都没机会。

清代的吴广成也分析,李元昊出兵时,大家都想着抢东西,都很兴奋,不好打。可一旦把时间稍微一拖,西夏战斗力就锐减,宋军一打一个准儿。

所以,先固守再反击,最朴实了。

估计李元昊自己也没想到,能连续三败宋军。

他高兴地让张元写了一大堆锦旗,在宋境到处散布,旗上写着:

“朕今亲临渭水,直据长安。”

北宋军民见之无不惊恐,很多百姓因此逃入山中。

张元明白,宋军处处有兵把守,打攻坚几无可能,只能动起来。

而宋军彼此间的呼应和机动却很差。

所以,又回到指挥过于分权、主将难以发挥的根儿上了。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张元这种水准的人才,北宋有大把,还不如就西夏那样,一两位就行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