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最奇怪的兵团:总兵力全军第一,番号撤销排第一,还不设参谋长!

1949年2月,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东北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在平津冀一带进行休整。为了解各部队的实际状况,解放军总部派遣了一

1949年2月,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东北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在平津冀一带进行休整。为了解各部队的实际状况,解放军总部派遣了一个调查小组深入基层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原本由东野第2纵队改编的第39军,其兵力已超过7万人,远超预期。更令人意外的是,该军装备的冲锋枪等自动武器数量也远超标准配置。

在部队编制中,人员和装备如果超出规定标准,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作战部署、资源分配和指挥协调等方面。鉴于这一情况,调研小组完成实地考察后,向总部提交了相关报告。基于报告中的建议,东北野战军在整编过程中必须进行人员精简和装备调整,以优化部队结构,提升作战效能。

截至第四野战军4月启程南下时,尽管经过一系列整编和裁减,各部队的规模有所缩减,但每支军队的人数基本维持在5万至6万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南下初期,这些部队仍保持着“一军四师”的编制结构。

按照标准编制,一个步兵师满员应为12000人,再加上军部及直属部队,这样的兵力配置是相对合理的。当前第39军的总人数大约为68000人,虽然比总部的统计少了2000到3000人,但其规模仍然相当于国民党军队中一个兵员不足的兵团。

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民党军队因频繁遭受重创且兵员补充不足,其兵团规模大幅缩水。原本能集结8至10万人的兵团已极为罕见,大多数兵团人数降至5至7万之间。具体来看,每个师的平均兵力仅约6000人,而每个军的平均兵力也不足2万人。相比之下,这样的兵力规模甚至不及东北野战军一个主力军的实力。

当前,第四野战军仅辖第十二、第十三两个兵团,却要统辖12个主力军及特种兵部队,总兵力达88万之众。为提升指挥效能,增加兵团编制已成迫切需求。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三位首长对此问题已反复研究多时,正在积极筹划解决方案。

经过多次讨论并得到军委同意,第四野战军指挥部在4月28日南下途中正式发布命令,决定组建第十四和第十五兵团。原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被调任第十四兵团司令员,而第十五兵团司令员则由邓华将军担任。

刘亚楼长期在司令部任职,为何会主动要求到前线指挥部队?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刘亚楼本人强烈希望亲自带兵打仗,林彪和罗荣桓两位首长决定给他这个机会;其次,他在天津战役中表现出色,仅用29小时就成功指挥五个军共34万兵力解放天津,充分证明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参谋人才,更具备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的能力。

第十四兵团在所有军队中人数最多。

在完成四个兵团的组建后,第四野战军得以将12个主力军均匀分配到各兵团。具体来说,第十四兵团接收了三个军:刘震指挥的第39军(原东野2纵)、吴克华率领的第41军(原东野4纵)以及吴瑞林执掌的第42军(原东野5纵)。

从部队编号的排列顺序来看,四野的指挥官对“102”有着特别的重视,第十四兵团中竟然有两个部队被称为“东北五虎”!具体来看,第41军有47000名士兵,第42军则有64000人(尽管在安阳战役中有所损失),再加上第39军的68000人,整个战斗部队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179000人。

关于第十四兵团的人员构成,东北野战军采取了直接整编的方式。具体来说,他们将军区下属的热河整训司令部,包括其全部2000多名官兵,直接划归为第十四兵团的指挥机构。这样一调整,第十四兵团刚组建时,兵力规模就突破了18万。要知道,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一个标准集团军的两倍还多,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中,这样的规模可以说是相当庞大的。

第一野战军刚成立那会儿,整个野战军司令部加上第一、第二兵团,总人数才15万5千多,连刘亚楼一个兵团的人数都比不上,这就能看出四野的实力有多强了!四野那时候其实完全有能力搞出五个甚至更多兵团,但人家就是没这么做,说白了就是不想太张扬。

实际上,军委确实预先为四野分配了五个兵团的编号,但最终四野和三野一样,只组建了四个主力兵团(不包括起义部队)。由于第39军和第42军的规模超出常规,刘亚楼兵团的兵力在我军十九个兵团中名列前茅。

兵团参谋长的位置目前无人担任。

第十四兵团的领导层调整方案,经过野战司令部深入讨论后正式确定。原第41军政治委员莫文骅(后被授予中将军衔)被任命为兵团政治委员。此外,刘亚楼司令员将获得两位副手协助:首位副司令员由黄永胜(后被授予上将军衔)担任,他此前是第45军军长;第二位副司令员是刘震(同样被授予上将军衔),他原任第39军军长职务。这一人事安排旨在强化兵团的指挥体系,确保作战任务的顺利执行。

在职务调整中,黄永胜被任命为专职副司令员,主要负责协助刘亚楼进行作战指挥。此前,第45军已划归第十二兵团。与此同时,刘震继续兼任第39军军长,同时明确了其兵团副职的级别。此外,第39军政委吴法宪(后为开国中将)也获得晋升,担任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第十四兵团的领导层基本组建完毕,司令员、政委以及副司令员、副政委均已到位,唯独参谋长位置尚空缺。有部分网络文章声称“吴法宪兼任参谋长”,这种说法不仅缺乏依据,更与军事常识和军史事实相悖。

关于第十四兵团参谋长职位暂时空缺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首先,第十四兵团成立时间紧迫,人员调配上存在一定困难。其次,当时四野大批优秀将领被调往解放军总部任职,导致上级部门一时难以物色到合适的参谋长人选。这种情况反映了当时部队整编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也体现了人才调配工作面临的挑战。

作为原东北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参谋长,刘亚楼不仅精通参谋业务,而且性格刚烈。要成为曾经的“103”的参谋长,并非任何将领都能胜任。这一职位不仅要求具备出色的参谋长才能,还必须得到刘亚楼司令员的认可。这种“双向选择”的过程确实颇具挑战性。

第三点,即使第十四兵团的参谋长职位空缺,刘亚楼的指挥和决策能力依然出色。他自身具备参谋长的素质,可以在必要时再物色合适人选。因此,从1949年5月到8月,这个职位一直空着,并未影响兵团的正常运作。

刘亚楼被确定为空军司令员的最终人选。

刘亚楼刚当上兵团司令时,信心满满,打算在战场上大干一场,再立新功。但事实是,到了5月1日第十四兵团正式成立的时候,他和莫文骅并没有跟着四野的主力部队南下,而是继续留在平津一带。

莫文骅政委当时在天津忙着接收和整编兵团部的工作,而刘亚楼则留在北平,一方面要处理“野司”的交接事务,另一方面还得为第十四兵团部物色人员。正因为两人都在处理各自的紧要任务,兵团参谋长的位置才暂时没人顶上。

1949年5月末,莫文骅和吴法宪带领兵团指挥部从天津出发,向南行进,试图赶上他们的部队。到了6月初,第39军和第41军在汉水北岸进行休整和等待命令时,兵团指挥部终于到达。然而,军事主官刘亚楼仍未到任,在此之前,该兵团下属的三个军的军事行动是由“野司”直接负责指挥的。

从第十四兵团组建开始,司令员刘亚楼就待在北平,没有实际指挥部队向中南地区推进。兵团司令部也没发布过什么关键的战斗指令,有没有参谋长其实影响不大。就在刘亚楼打算出发去部队的时候,形势突然出现了重大转折。

在解放全中国的关键时期,建立人民空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毛主席心中早已认定,刘亚楼是担任首任空军司令的最佳人选。这不仅因为刘亚楼具备出色的指挥才能、战略眼光和行政管理能力,更因为他曾担任东北老航校校长,并拥有苏联留学的背景,这些经历使他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7月10日,毛主席在给周恩来的信中明确指出,必须加速空军建设进程,并正式推荐刘亚楼担任首任空军司令员。第二天,周恩来立即召见刘亚楼,传达了中央军委的决定,同时要求他尽快提出空军主要领导干部名单及司令部组织架构方案。

尽管刘亚楼对突如其来的任命感到意外,但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他随即提出,空军司令部的组建应以十四兵团机关为基础,并纳入军委航空局的相关人员。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到了7月26日,军委正式向四野发出调令,明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并指出刘亚楼是最合适的司令员人选。

根据上级指示,第十四兵团的编制被正式取消。这一决定意味着该兵团的组织结构将不再保留,相关职能和人员将进行重新调整或分配。兵团的撤销是出于整体战略布局的考虑,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效率。这一变动将影响到原有的指挥体系和人员安排,但具体细节还需进一步落实。

第四野战军的领导层对刘亚楼被军委调走一事颇为不满。他们先后发了三封电报,试图挽留刘亚楼。其中一封直接向军委表达:“我们强烈建议刘亚楼继续在前线指挥作战,如果他留在中央不来,我们前线的指挥工作将会面临很大困难。”

还有一封电报直接发给刘亚楼,劝他别接手航空事务,尽快到武汉报到。最后一封电报发给了在天津休养的罗荣桓,请罗政委帮忙协调,强调刘亚楼必须回到前线才能应对局面。言辞间流露出深深的关切。

然而,中央的决策已经确定,无法更改。从实际情况来看,刘亚楼无疑是担任空军司令员的最佳人选。因此,军委发布了进一步的指示电,详细部署了第十四兵团的后续工作。

空军司令部迅速作出调整,将十四兵团司令部(包括司政供卫部门)与空军人员合并,同时决定将十三兵团和十四兵团整合为一个兵团。黄永胜被任命为十三兵团副司令员,负责指挥五个军进入广西作战。这一调整意味着,刘亚楼调往总部工作已成定局,而第十四兵团司令部也将随之北上。

由于第四野战军表现出犹豫和拖延的态度,中央军委在8月1日再次发出紧急指示,要求他们立即前往北平进行整编。面对这一压力,第四野战军不得不在8月5日发布了《战字第75号命令》,决定将第十四兵团的所有直属单位划归中央军委,并在此基础上组建空军司令部。

第十四兵团转型为空军指挥机构的事宜已尘埃落定。8月19日,兵团总部及其直属部队约2500人乘坐火车抵达北平南苑,准备进行整编。在此之前,刘亚楼已于8月1日带领代表团前往苏联。随着这些安排的落实,第十四兵团的编号和组织结构在当月正式取消。

原第十四兵团的几位主要领导有了新的任命。莫文骅被调到第十三兵团担任政委,黄永胜则出任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此外,由于兵团编制调整,一些原陆军将领转入了空军系统。比如,刘震被任命为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部)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则担任空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这些人事变动反映了当时军队结构的调整和分工变化。

按照上级的部署调整,第39军被划入第十三兵团,第41军则归入第十二兵团,而第42军直接由野战军司令部接管。这样一来,刚组建三个多月的第十四兵团就被撤销了,它成为了第四野战军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兵团,也是我军历史上寿命最短的兵团单位。

评论列表

三实先生
三实先生 2
2025-04-22 20:34
在此之前,该兵团下属的三个军的军事行动是由“野司”直接负责指挥的。这个说法不对,只有41军由野司直接指挥,39军一直附属于十三兵团接受十三兵团指挥。42军也是接受十三兵团指挥打了安新战役,之后留在河南剿匪一段时间。所以十四兵团始终未形成事实,只是名义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