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南部阿巴斯港,发生大爆炸,死伤数百人。
中东局势当前高度紧张,所以很多人猜测,这起爆炸是不是不一般。恭喜你,猜对了,最近美国对伊朗的态度,出现了重大转变。
4月24日,国务卿卢比奥突然表示,只要伊朗同意停止所有国内铀浓缩活动,愿意允许伊朗保留民用核计划。
这等于,美国要对伊朗做出重大让步。

01
美国内部,对伊朗核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
一种是“民主党方案”,认为可以适当对伊朗让步,只要伊朗不真的开发出核武器,留一点核设施无所谓,这样可以避免伊朗倒向中俄。
2015年,在奥巴马主持下,美国和伊朗签署的《伊核协议》正是这种思路的产物;
另一种方案,是“共和党方案”。
共和党认为,不能允许伊朗保留核设施,特朗普是“共和党方案”的支持者。
“共和党方案”有一个重要的幕后推动者--以色列。
以色列体量太小,它能横行中东,靠的是拥有一定的工业(自主发展+西方援助),工业不仅能带来科技优势,还会带来组织度提升。
而中东就没几个国家有工业,组织度很低,不是以色列的对手。
但伊朗是个例外。
仅导弹产量,伊朗每年就不低于千枚,涵盖各种型号,对以色列威胁很大。
伊朗能有这个工业水平,是被逼的,过去几十年被封锁、制裁的日子,简直提心吊胆,为了自保,伊朗咬着牙努力发展工业。
但长期勒紧裤腰带,也导致经济不好,资金不足。
伊朗坐拥世界第一大气田--“南帕尔斯气田”,这个气田储量占世界探明天然气储量的19%,横跨卡塔尔和伊朗两国,卡塔尔拥有四分之三,伊朗拥有四分之一。
卡塔尔部分,2024年产量约7700万吨,已成为卡塔尔天然气出口的主力,带来了大把钞票。
而伊朗部分,2024年产量仅约一千万吨,别说和卡塔尔部分相比,就连伊朗自己设定的目标(年产两千万吨),都有不小的距离。
根源就是伊朗缺乏资金和技术,导致产量长期上不去,想搞国际合作吧,大家又怕美国制裁。
不仅是“南帕尔斯气田”,伊朗整个天然气行业,都存在类似的情况。
于是奇葩的一幕,出现了。
伊朗作为能源大国,发电条件可谓得天独厚,竟然会出现电力短缺,就连首都德黑兰都常年停电,由此带来了频繁的停工、停课等问题。
伊朗的状态,有点像改开前的中国,有工业基础,就是缺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如果能被解除制裁,经济腾飞有望。
2016年,也就是《伊核协议》签订后的第一年,随着美国制裁的放松,伊朗GDP出现了13.4%的高增长,这是以色列无法接受的。
让伊朗发展起来,工业体系实现更新换代,势必对以色列产生巨大威胁。所以,以色列推动特朗普在2018年退出《伊核协议》,重启制裁。
当年,伊朗的经济增长,即转为负增长。
拜登任内,特朗普无数次指责拜登对伊朗过于软弱。
结果谁也没想到,折腾了七年,特朗普转弯了,要允许伊朗拥有核设施。这样一来,等于回到了“民主党方案”,为什么打自己脸呢?
02
原因有两点,一是急着出政绩。
根据多家美国媒体的报道,威特科夫私下向伊朗外长阿拉格奇表示,希望在60天内达成全面协议。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当年奥巴马和伊朗总统鲁哈尼谈了三个月,草签了一份临时协议,此后又谈了20个月,才达成全面协议,前后加起来差不多两年。
现在,特朗普想在区区60天内就达成全面协议,其心态之急躁可见一斑。想光速达成全面协议,就得拿诚意,做出重大让步。
当然,急于出政绩,不全是特朗普的个人问题,美国总统的执政蜜月期,通常就是第一年,第二年要中期选举,执政党往往会丢一些席位。
失去国会主导权后,很多政策难以推动,在两党高度极化的今天,这一问题更为严重。
所以,特朗普必须在第一年拿出尽可能多的政绩。
二是原来的极限施压方案,效果不佳。
尽管美国调来了两个航母战斗群,外加6架B-2轰炸机,期间还对胡塞武装各种轰炸。但伊朗始终没有屈服的迹象,底气在于中俄。
前两天伊朗外长阿拉格奇访华,伊朗“迈赫尔通讯社”(半官方性质)明说了,阿拉格奇此行是向中方通报,美伊在阿曼的谈判详情。
在访华前,阿拉格奇还去了趟莫斯科,向俄罗斯通报谈判详情,并带去哈梅内伊给普京的亲笔信。只要伊朗保持与中俄的协调,就不太可能对美国做出重大让步。
除非特朗普真的开战,否则继续极限施压意义不大,再制裁也没什么好制裁的了。
想让谈判有所进展,只能做出让步。
有人说,伊朗高层不是挺多内鬼?他们就不能跪?
伊朗总统佩泽有亲西方倾向不是秘密,只不过,佩泽在近期接连遭遇打击,权威受到削弱。
先是3月2日,佩泽的心腹、伊朗财政部长赫马提,被议会投票罢免。
一天后的3月3日,佩泽另一名心腹、分管外交的副总统扎里夫,突然辞职。
外界普遍认为,扎里夫辞职是受到了哈梅内伊的压力。
4月初,佩泽的又一名心腹、分管议会事务的副总统沙赫拉姆·达比里,被曝光带着妻子在南极奢华旅行,伊朗舆论很快炸了。
面对汹涌的不满情绪,佩泽只能忍痛割爱,将其解职。
达比里明显是被搞了,他去南极旅行的时间不是今年,而是去年8月前,当时他还没上任副总统,没有官方身份,属于非官方人士。
他本就是个富豪,拥有好几家公司,去南极旅行那点钱还是出得起的。
但伊朗许多媒体在报道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只是一味强调“副总统的奢华旅行”,让人听起来觉得,达比里是在职期间玩奢华旅行。
佩泽连失三员大将,意味着哈梅内伊为首的强硬派,还是能掌控局面的。
就算佩泽想对美国妥协,哈梅内伊也不会轻易同意。
也许,在特朗普看来,做出一次重大让步,有利于迅速达成协议。只不过,哈梅内伊可是老司机。
你有第一次让步,就不能有第二次、第三次?
倒不是说伊朗贪心,而是特朗普这个人没信誉,和他做交易风险很高。
说不定前脚刚达成协议,后脚就把你卖了。
不多给点好处,谁敢和你做交易?好比国债,本金风险越大,利息就得越高,否则没人买。
这时候,特朗普会面临两难。
不继续让步吧,协议大概率谈不成;继续让步吧,全世界都会知道,你的底线原来如此灵活,拿不下中俄就算了,连伊朗都拿不下。
《伊核协议》可是牵涉到以色列的,特朗普向来高举“亲犹太”旗帜,连这都能让步?
那么,在别的方面,想必也能让步吧?
一旦特朗普开了对伊朗让步的先例,所有人都会知道,你所谓的极限施压,不仅拿不下中俄,连伊朗都拿不下,不过如此嘛。
后续的中东局势,会对美国和以色列,非常不利。
因此,换了你是以色列,你会怎么做?很简单,让谈判无法进行下去。
一次大规模袭击,足以中断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