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3日2025年上海车展隆重开幕,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等日本车企研发的电动新车也闪亮登场。日产汽车公司更是发布惊人消息:未来2年投资2000亿日元(约100亿元人民币)全面布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过去几十年,日本车企在全球汽车工业中一直是技术和品质的代名词。从卡罗拉到雅阁,从天籁到CR-V,这些车型在中国街头随处可见。它们的辉煌,几乎和中国私人汽车普及的进程重叠。
最近几年,日本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日子不太好过,销量下滑、市场份额被挤压,风光不再。然而,就在上海车展开幕之前,丰田宣布跟上海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上海建新能源汽车工厂。而本田在武汉和广州加快电动车生产基地建设,日产宣布豪掷2000亿日元,计划在中国投放8款新能源汽车。
日本车企过去在中国市场很成功,但现在面临销量下滑,市场份额被中国新能源车企挤压。这次他们大举投资,就是加码中国市场,进行战略转型。
日本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历史地位。曾经是技术和品质的代名词,卡罗拉、雅阁这些车型非常普及。但近年来,尤其是新能源车崛起后,他们的市场份额被比亚迪、问界、蔚来、小鹏这些本土品牌抢占。因为日本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较慢,而中国车企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下迅速崛起。

中国市场2023年产销3000万辆,占全球30%,新能源车连续九年第一。失去中国市场可能意味着失去全球竞争力。所以,丰田、本田、日产必须转型,否则会被淘汰。战略调整包括本地化研发,比如丰田在上海研发bZ7,改变了过去只在中国组装的做法,现在更融入中国的新能源生态圈。
中国车企的发展速度和创新能力迫使日本车企不得不改变策略。比如,丰田选择在上海生产高端电动车雷克萨斯,这是在利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同时提升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形象。中国消费者更注重智能驾驶、车联网功能,而日本车企在这些方面可能相对滞后。
一、日本汽车工业与中国市场
日本汽车工业与中国市场的结缘始于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北京吉普合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外资车企进入中国的开端。而真正奠定日本车企地位的,是1990年代以丰田、本田、日产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模式"与中国汽车消费启蒙期的完美契合。
以卡罗拉(全球累计销量超5000万辆)、凯美瑞、雅阁为代表的"耐用型经济车",精准匹配中国家庭首购需求。截至2010年,日系车在华市占率一度达到23.6%。通过"南北布局"(广汽本田/一汽丰田/东风日产)构建本地化生产网络,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5%。雷克萨斯、讴歌等豪华品牌以"零故障率"口碑建立高端形象,2015年雷克萨斯在华销量突破8.8万辆。
二、新能源时代的战略误判
当中国政府2015年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时,日本车企的应对策略暴露出致命失误,押注混合动力(HEV)与氢燃料电池(如丰田Mirai),忽视纯电(BEV)路线。2020年日系纯电车型仅占在华新能源市场的3.2%。研发本土化滞后,核心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研发中心集中于日本,中国团队仅有适配性改进权限。产品迭代迟缓,日产Leaf、丰田C-HR EV等车型续航普遍低于400km,智能化水平停留在L2级,对比同期比亚迪汉EV(605km续航+DiPilot)差距显著。
市场份额的断崖式下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日系品牌在华市占率从2020年24.1%骤降至2023年14.3%,三大危机集中爆发。价格体系崩塌,本田CR-V终端优惠超4万元,天籁降幅达25%,品牌溢价能力丧失。渠道网络萎缩,日产经销商退网率超15%,一汽丰田4S店单店月销跌破30台。人才流失危机,广汽本田研发中心30%工程师转投蔚来、小鹏等新势力。
三、战略转型
按丰田测算,在华年销量需维持150万辆才能保证供应链成本优势,而2023年其销量已跌至129万辆。双积分政策下,日产2022年需支付14亿元新能源负积分费用,相当于其净利润的18%。宁德时代已垄断全球36%动力电池市场,日本电产(Nidec)电机订单被比亚迪弗迪动力取代。
丰田放弃坚持25年的行星齿轮混动架构,转向兼容800V高压平台的纯电平台。本田联手商汤科技开发L4级自动驾驶,日产导入ProPILOT 3.0系统,研发周期从5年压缩至2年。松下4680电池量产延期迫使丰田转向比亚迪刀片电池,广汽本田极湃1搭载宁德时代CTP3.0技术。
中国新能源车平均制造成本比欧洲低35%,大众ID.3国产后成本下降42%。比亚迪e平台3.0开发周期仅18个月,是丰田TNGA平台的三分之一。小鹏汽车每天处理1000万公里驾驶数据,超过丰田全球年数据采集量。
四、日本车企的"中国化"生存法则
丰田成立注册资本80亿元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拥有直接向总部汇报的决策权。本田中国研究院工程师团队扩大至2000人,本土人才占比提升至85%。日产与地平线联合开发自动驾驶芯片,马自达接入华为鸿蒙车机系统。
丰田上海工厂规划产能40万辆/年,采用Gigacasting(一体化压铸)工艺,生产成本降低20%。本田武汉基地引入楚能新能源(CATL代工方)建设电池Pack车间,物流半径缩至50公里。日产花都工厂部署西门子Teamcenter系统,新产品导入周期从24个月压缩至14个月。
雷克萨斯在上海陆家嘴开设全球首个新能源体验中心,采用"订单生产+用户共创"模式。东风日产上线"日产智联"APP,实现OTA升级、充电导航、社群运营一体化。丰田bZ4X接入支付宝车载支付系统,本田e:NP2整合腾讯车载微信。
五、中国市场的三重考验
中国车企2025年目标350Wh/kg(广汽弹匣电池),而丰田固态电池量产延期至2027年。小鹏XNGP已实现城市领航辅助,本田Sensing 360仍局限高速公路场景。比亚迪e平台3.0采用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日产的CMF-EV平台仍保留70个ECU。
特斯拉上海工厂单车制造成本已降至15万元,丰田bZ4X仍高达21万元。宁德时代对日系车企电池报价比中国品牌高8%-12%。2023年起新能源补贴完全退出,日系车难以复制大众ID.系列的"亏损换市场"策略。
六、全球汽车权力的再平衡
美国掌控芯片与算法(英伟达Orin/高通8155),中国主导电池与制造(宁德时代/比亚迪),日本坚守材料与精密制造(东丽碳纤维/电装传感器)。区域化采购比例从2020年45%升至2025年65%,日企被迫构建"中国专属供应链"。CHAdeMO充电标准在华市占率不足1%,倒逼日本车企兼容中国GB/T标准。
丰田联合亿华通布局燃料电池商用车,瞄准中国2030年氢能车百万辆目标。本田与滴滴合作开发定制网约车,日产在广州试水Robotaxi服务。利用JIS(日本工业标准)认证体系,争夺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品质背书。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突破50%,市场进入"淘汰赛"阶段。研发投入占比、数据本地化率、供应链自主度将成外资存活关键。AI大模型上车(如小鹏XGPT)、能源生态融合(蔚来换电站+国家电网)、元宇宙交互体验。
结语:没有终局的进化游戏

在这场电动化转型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与诺曼底登陆"中,日本车企的2000亿日元豪赌既是背水一战,也是面向未来的战略觉醒。当丰田章男说出"中国最重要"时,这不再是一句外交辞令,而是全球汽车工业权力转移的残酷注脚。中国市场的胜负,将不再局限于销量数字的增减,而是关乎整个产业文明迭代的主导权之争。对于日本车企而言,"卷土重来"的真正含义,或许是从"Made by Japan"到"Made with China"的认知革命。在这场没有终局的游戏中,唯一确定的规则是:要么全速进化,要么彻底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