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吃吃停停更安全?医生揭秘阿司匹林用药误区

在医院的走廊和等待区,阿司匹林的话题总是能引起大家的热议。这种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药”,如今已经成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

在医院的走廊和等待区,阿司匹林的话题总是能引起大家的热议。这种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药”,如今已经成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王牌”。然而,关于阿司匹林的用药方法和副作用,却让很多人感到纠结和不安。今天,我们就来跟着专业医生的视角,详细探讨一下阿司匹林到底该怎么吃。

阿司匹林本质上属于抗血小板药,通俗来讲,就是能让血液不那么容易凝结成块。它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止血管里那些讨厌的血块到处乱窜,从而避免中风、心梗等严重疾病的发生。然而,阿司匹林也并非没有副作用。一旦它作用过度,血流变得太顺畅,连正常的止血功能都会受影响,可能导致胃出血、脑出血等严重情况。

很多人听说阿司匹林能预防心血管病,就自作主张开启了“低剂量阿司匹林套餐”,每天早上按时吃一片。但这种做法其实并不科学。阿司匹林并非普通的保健品,吃还是不吃,得看有没有适应症。在医学领域,有个专业术语叫“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针对的是那些还没得病,但存在患病风险的人;二级预防则是针对已经患病的人,防止病情再次发作。

对于一级预防人群,是否需要吃阿司匹林,需要综合考虑年龄、血压、血脂、是否吸烟、有没有糖尿病等诸多因素。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明确指出:大多数普通人群,并不建议用阿司匹林来做一级预防。因为阿司匹林带来的副作用可能远大于其预防效果。

至于那句在坊间流传甚广的“吃久了血管会脆”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从临床研究来看,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阿司匹林会直接导致血管“脆化”。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确实可能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导致身体出现淤血和出血的倾向。但这并非血管本身变脆,而是由于血液变得稀薄,稍微碰一下皮肤就容易出现淤青。

那么,吃吃停停的做法是否更安全呢?答案是否定的。阿司匹林这种药,一旦开始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就不建议随意停药。因为停药后,血小板会迅速恢复之前的活跃状态,血栓形成的风险也会大幅升高。曾经有一项研究表明,停用阿司匹林后的一周内,心梗的风险会增加三成!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一旦开始吃阿司匹林,就得硬着头皮吃一辈子呢?也并非如此。对于一级预防人群,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来评估是否需要用药。如果确实需要用药,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停药或更改用药剂量。

此外,阿司匹林带来的胃肠副作用在不同人群中可能有所差异。中国人对阿司匹林带来的胃肠副作用比欧美人更加敏感。这是因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较高,一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还同时吃阿司匹林,胃出血的概率会直接翻倍。因此,在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同时开一些胃保护药来降低出血的风险。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并非人到老年就得吃的“标配”,也不是吃了就能保证万事大吉的“护身符”。它是一种有特定条件才能发挥良好作用的药,必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服用。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同时,也要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最后,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药物只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万能的。在用药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切勿盲目跟风或自行其事。只有真正做到科学用药、合理用药,才能让我们的健康之路更加平坦和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