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这两类药家中常备药,不能长期吃,可能有危害,很多人都不知道!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家药箱里有没有这两类药?一打开柜子,退烧药、止痛药、助消化的、维生素……个个熟面孔。

但很多人不知道,有两类药虽然“常驻”家中,看起来温和、亲民,甚至被视为“万能药”,但一旦长期服用,可能不但救不了命,反倒悄悄伤身。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亲眼见过的太多案例,尤其是门诊里那些“以为没事”的患者,走着进来,查出一堆问题时已经悔之晚矣。

今天我们就打开话匣子,聊一聊你家药箱里最常见但最容易被误用的两类药: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和助消化药(比如吗丁啉)。

是的,就是它们。别看它们风平浪静地待在角落里,一旦被误用、滥用,后果远比你想象的严重。

“吃点布洛芬吧,没事的”——真没事吗?

我永远记得一个中年男人,四十多岁,自己做点小买卖,平时忙得很。他胃不太好,有时候肚子一疼就吃布洛芬,一疼就吃,吃了三年。直到有一天,突然上腹剧痛,被送到急诊室,胃穿孔,紧急手术。

手术后我问他:“你吃布洛芬吃了多久?”他说:“这药不是退烧止痛的吗?不是很安全吗?我又没天天吃。”

可他不知道,非甾体抗炎药(我们简称NSAIDs)长期服用,会损伤胃黏膜,甚至引起胃溃疡、出血、穿孔。

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这些名字,耳熟能详,感冒发烧、头疼脑热、痛经落枕,大家都靠它。

但这种药的副作用从来不是秘密——胃肠道损伤、肾功能损害、心血管风险增加,早已写在药品说明书的加粗黑字里。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2021年就发出提醒,非甾体类抗炎药不可长期大量使用,特别是老年人、患有胃病、肾病或心血管病的人更要慎重。

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这个习惯?头一疼就吞一粒止痛药,觉得自己“懂点医”,结果“懂”出了问题。

“饭前来一粒,助消化”——吗丁啉不是糖豆

另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位年轻妈妈,三十出头,孩子两岁。她说自己总觉得胃胀,饭后不舒服,看到电视广告里说吗丁啉“促进胃动力”,就自己买来吃,早晚各一粒,一吃就是半年。

后来她来医院看我,是因为乳溢——明明没怀孕,居然有乳汁分泌。查了泌乳激素,奇高,一查病因,就是长期使用多潘立酮(就是吗丁啉的学名)引起的。

吗丁啉这类药物,属于胃动力药,确实能缓解胃胀、饭后不适,但长期服用会引发泌乳激素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增加猝死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欧洲药品管理局早在2014年就限制了其使用范围,指出其对心脏的潜在风险。

可我们呢?家里常备,动不动就吃,甚至还给老人孩子吃,殊不知这不是糖豆,是处方药!

药别乱吃,不是因为贵,而是因为它有“性格”

我一向主张,药物都是带脾气的,你得了解它、尊重它。就像你不会天天吃泻药一样,止痛药和助消化药也不是“保健品”。

很多人对药物有一种“零风险”的误解,尤其是买得到的、广告常见的、医生经常开的药,就觉得“安全”。但要知道,医生开,是有剂量、有周期、有监测的;你自己吃,是随意的、无底线的,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布洛芬类药物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破坏胃黏膜保护、影响肾血流;吗丁啉影响中枢神经多巴胺系统,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这些机制不是说说而已,是实打实在你身体里发生的变化。

你吃一两次没事,不代表吃十次、百次还没事。

为什么这两类药总被误用?根子在哪儿?

我认为,问题根子在三个字:“太方便”。

退烧药哪里都能买,药店、超市、甚至便利店。助消化药广告铺天盖地,什么“饭后不适、来一颗”,谁不心动?

方便带来的是认知的“麻痹”。当一个药变得像口香糖一样好买,人们就忘了它本质上是药,有副作用、有禁忌、有适应证。

而且我们很多人有个“硬扛”的习惯,感冒不去医院,头疼不去查原因,胃胀不找医生,只想“自己搞定”。于是药成了安慰剂,吃完一时好转,就一直吃,直到身体亮红灯。

家里真的需要常备这两类药吗?

我的建议是,可以备,但不能滥用。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类药,应对突发的发热、疼痛,是有必要的。但必须控制剂量和时间,比如成人每日不得超过1200毫克,连续使用不宜超过3天。

吗丁啉类的胃动力药,不建议作为“常规助消化”使用,一旦出现持续胃胀、饭后不适,应尽快就诊,查明病因。

真正值得家中常备的,不是药物,而是对药的敬畏感。你不需要懂全部药理,但你要知道它不是糖果,不是保健品,不是万能的“止疼片”。

那如果真有胃胀、头痛等问题,怎么办?

我一直强调:看症状更要看原因。

你胃胀,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也可能是胃炎、胃食管反流,甚至是胆囊、胰腺的问题。你头疼,可能是紧张型头痛,也可能是偏头痛、颈椎病、甚至脑血管病。

别用药物掩盖症状。掩盖的,其实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真正的治疗,应该是明确诊断、针对性干预,而不是“吃点药缓缓看”。

这些药不能长期吃,但有没有替代方案?

当然有,只不过它们不像药那么“立竿见影”。

比如慢性胃胀,很多时候和生活习惯有关。吃饭太快、吃得太饱、饮食结构不合理、情绪紧张、作息混乱,都会影响胃动力。

而轻度头痛,很多时候和睡眠不足、压力过大、颈部肌肉紧张有关。

你试试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调整饮食、放松情绪,很多小毛病就能缓解。

药是辅助,不是主角。身体的修复力,常常比药更有力量。

总结一句话:不是药不好,而是你没用对

这两类药,不是“坏药”,但一定不能长期吃。

它们是战时利器,不是日常零食;它们是临床必需,不是生活常备。

你可以备着,但必须了解它的脾气,学会“用药有度”。

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但真正有毒的,不是药本身,而是对药的无知和轻视。

别让“方便”变成“伤害”。真正的健康,是对身体的敬畏、对知识的尊重、对生活的掌控。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 非甾体抗炎药安全性风险提示[EB/OL]. 2021-03-15.

[2]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20年版. 化学药品卷.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3]欧洲药品管理局(EMA). 2014.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