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周女士46岁了,来自河南信阳,是一名月子中心的资深月嫂。丈夫常年务工在外,家中所有重担几乎都压在周女士的肩上。为了还房贷、车贷,还得为儿子准备30万的彩礼,她几乎忙得全年无休。每天早上天不亮,周女士就要起床给孩子喂奶,还要准备产妇一日六次的营养餐,有时甚至半夜还在带孩子。慢慢地,过度劳累、常年熬夜让她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

6月12日,这天早上周女士正在厨房里切姜片,准备给产妇煲个鲫鱼汤。可才刚切了两片,右手却突然传来一阵酸胀感,像是一下失去了力气似的,菜刀都差点滑落。周女士连忙换了个角度,再次紧握刀柄,却感觉食指和拇指之间的夹力明显减弱,切下的姜片也变得歪歪斜斜、厚薄不均。她不得不停下来甩了甩手腕,却觉得手掌有些发麻,指腹处还有一丝轻微的刺痛感。周女士心中有些不解:“难道是抱孩子时间太长、血液循环不好导致的?”
7月25日晚上,周女士正坐在沙发上给一个初产妇按摩腰部,两人一边按摩一边聊天,可还没聊几句,周女士却突然感觉喉咙有些干涩,接着声音竟变得沙哑起来。她连忙清了清嗓子,可声音却还是低哑无力,嗓子里也像堵了层雾气似的。她以为是最近说话太多,又喝水少导致的,于是连忙去接了一大杯温水。随着暖流下肚,周女士才感觉喉咙的不适感缓解了许多,她也就没在意这个小插曲了。
2016年8月份,周女士接了个难缠的单子,不仅新生儿十分爱哭闹,而且产妇也颇为挑剔,折磨得她苦不堪言。8月22日凌晨,好不容易把宝宝哄睡的周女士打算蹲下去收拾下地上的婴儿尿片,可刚弯下身子,她的身体却猛地往下一沉,蹲下的动作都有些不受控制了。周女士被这个变故吓了一跳,赶紧伸手扶住墙壁才稳住身形,可在站稳后,她却惊恐地发现自己原本熟练的肢体动作变得不协调,膝盖关节也像被卡住了一样,变得十分迟钝。

第二天一早,周女士就和同事换了个班,接着赶紧去了旁边的中医诊所。在了解到周女士的相关症状后,老中医首先摸脉,脉象细弱无力,明显气虚血弱,还有肝郁之象,接着查看舌苔,可见她的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薄白。看着周女士一脸倦容的模样,老中医分析道:“你这是典型的气血不足,劳倦过度,睡眠又少,导致的气虚,自然容易出现手脚无力、声音低微等症状。”最后,老中医给她开了当归、黄芪、白术、熟地等补气养血的中药,并嘱咐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利于气血的恢复。
吃完十副中药后,周女士再也没出现手抖、肢体僵硬等症状了,而且整个人的面色都红润了许多。而她看了看这次的账单心疼不已,十副中药居然就花了900多块钱。经过深思熟虑后,周女士决定换个轻松点的工作,不然挣点钱还不够治病的。于是,她申请调去了新生儿洗澡间,不仅任务轻松了不少,而且作息也规律了。可没想到的是,症状却还在持续加重...
10月21日,这天上午周女士正准备给小宝宝洗澡,她蹲下身,把宝宝小心放进澡盆,可手指一碰到水,她却发现整个右臂都好像突然使不上力了,手掌也在水中颤抖不止,就连孩子的后背都托不住了。周女士心中一慌,连忙试图把孩子换到左手,可左手也变得僵硬无力。为了保护孩子不被淹进水里,她只好一边死死咬牙支撑,一边大声呼叫同事李姨帮忙。等到李姨顺利接过孩子后,周女士已经被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冒虚汗。

李姨面露担忧地问道:“你怎么了?要不要去医院看看?”周女士却摆了摆手道:“没事,应该只是突然手抽筋了。”说完,她便转身去了休息室,准备躺一会儿。可等到中午吃饭时,周女士却惊恐地发现手臂不仅没有恢复力气,反而更加不受控制了,不仅夹菜时手指无力,怎么也夹不起,而且好不容易夹起后,手腕还一直剧烈抖动,根本喂不进嘴里。
看着这一幕,一旁的李姨被吓得惊慌失措。她赶紧放下筷子,冲到周女士身边焦急地问道:“姐你怎么了?你别吓我啊!”周女士艰难地张了张嘴想说话,可嘴角却因为肌肉僵硬抽搐得明显,说出来的话也含糊不清:“我……我难受……”她的声音低哑、断断续续,连李姨都凑近听了半天才听清。李姨心头一紧,意识到情况不对,连忙打了120急救电话。
到医院后,医生首先为周女士做了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右上肢尺神经肌电波幅明显下降,运动单位电位时程延长,呈现出“神经源性损害”典型特征。接着,医生又安排了血液生化、头颅何脊髓核磁共振等检查,影像中可见脊髓前角萎缩,提示运动神经元受损。而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至312 U/L(正常值上限为200),进一步支持肌肉损伤的存在。综合临床表现及检查数据,医生最终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也就是渐冻症。

渐冻症,全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会逐步损害控制肌肉运动的上、下运动神经元。患者早期常表现为手脚无力、肌肉跳动、说话含糊,随后逐渐出现吞咽困难、呼吸障碍,最终导致全身肌肉瘫痪,但意识和感觉多保持清晰。该病病程进展快,且预后差,又被称为“身体被封印的大脑”。
听到确诊结果的那一刻,病房里一片死寂,而周女士坐在床边,色若死灰,泪水更是大颗大颗砸在病床上。接着,她抬起头声音哽咽地问道:“怎么会这样?我平时一向身体健康,饮食习惯也很清淡,每天还坚持散步锻炼身体,而且近段时间一直早睡早起,从不熬夜、抽烟喝酒,怎么会得这么一个怪病?这不是绝症吗?你们肯定是搞错了!”
听到周女士的质问,医生也感到有些疑惑。接着,医生翻看了她的病历和以往的就诊记录,发现既没有家族史也没有遗传史,而且按照她所说的这种生活方式,几乎不可能患上渐冻症啊!究竟是什么诱因导致的?为了搞清楚,医生又开始详细询问有关周女士这段时间以来的生活细节,一番深入交谈后,两个潜在病因终于浮出水面。

医生紧皱眉头,神色凝重地说道:“渐冻症并非无迹可寻啊!你平日里看似生活习惯良好,实则却忽略了两个致命的细节。我从医四十多年以来,接诊的许多渐冻症患者,也是和你一样,只因这两点的疏忽,最终被病魔缠上。如果能早点察觉,这病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啊!”
第一个错误,是长期熬夜、透支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而渐冻症,正是神经系统中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慢性退行性损伤。长时间的睡眠不足、昼夜颠倒、过度劳累,会导致神经元无法得到充分修复,氧化应激水平上升,加速神经元死亡。
研究发现,慢性失眠人群中,大脑皮层神经元凋亡速度显著高于正常睡眠人群。神经系统不像其他组织,受损之后修复能力非常有限。一旦神经元数量下降到某个临界点,就可能出现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动作不协调等渐冻症早期表现。很多渐冻症患者,在发病前都有多年“高压+熬夜”的生活史,比如程序员、媒体人、医生、企业高管等群体,往往在患病时才意识到,长年不规律的生活早已悄悄埋下祸根。

第二个错误,是长期高强度接触重金属、有毒物质或剧烈运动损伤。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某些环境暴露与渐冻症发病风险密切相关,尤其是重金属(如铅、汞、铝)和有机溶剂(如苯、甲醛等)的长期接触。比如,在化工、喷漆、电池制造、焊接等行业工作的人,如果防护不到位,常年吸入或皮肤接触毒物,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慢性损伤,诱发神经元病变。
此外,部分研究还发现,职业运动员,特别是从事对抗性极强的项目(如橄榄球、拳击)者,也属于渐冻症的高风险人群。这可能与频繁头部受伤、肌肉反复过度使用和剧烈运动所诱发的炎症反应有关。神经元长期处于高强度代谢状态下,更容易受到损伤并诱发退行性病变。
除了这两个直接相关的因素,渐冻症的发生还与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但即便如此,生活中的这两个错误仍然是可控的风险源。避免神经系统“过劳”、减少有毒物质暴露,是普通人可以做到、也应该重视的预防之道。

我们无法预测渐冻症何时降临,但我们可以守住自己的健康底线:规律作息、减少熬夜,避免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保护神经系统不受损伤。同时,若出现原因不明的肌肉跳动、手脚无力、动作迟缓等情况,应尽早就医、筛查神经系统疾病。因为渐冻症早期症状容易与其他神经疾病混淆,往往延误了诊断和干预时机。
渐冻症没有捷径可以治愈,但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有可能延缓其发生甚至降低风险。而从今天起,放下手机早睡一小时、认真戴上工作手套、告别高压生活方式,也许就是我们在与渐冻症之间,拉开距离的第一步。
资料来源:
[1]张赫,侯佳欣,王宁.“渐冻症患者都应有希望”[N].健康时报,2024-06-21(003).
[2]吴纯新,赵英淑,滕继濮.渐冻症:“解冻”之路在何方[N].科技日报,2024-06-14(005).
[3]何洁,王凌云.南师大渐冻症研究课题组取得新进展[N].南京日报,2024-04-07(A06).
(《16年,46岁女子查出渐冻症,医生:与2个生活习惯有关,我只说一遍》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