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固收+再度成为共识了?走向一条“客需导向”的路

◇当前,市场似乎正在用脚投票来表达配置思路上的调整。上周正好各公募基金一季度的规模数据出来了,一季度公募固收+的规模增长

当前,市场似乎正在用脚投票来表达配置思路上的调整。

上周正好各公募基金一季度的规模数据出来了,一季度公募固收+的规模增长达到了1300多亿,是公募诸多资产大类里涨幅最明显的一类。(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3)

去年下半年,当无风险利率“1”打头的低利率时代比预期更早扑面而来时,投资人便不约而同开始谈起固收+。

着眼于更大的宏观背景,或许需要承认的是,固收+的复苏并非是少数投资人牵引下的偶然崛起,而是财富管理行业在多重周期共振下的结果使然。

说起来,固收+品类在国内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一路走来,有过股债驱动的业绩扬帆、有过股债双杀的折戟沉沙,有过高光,有过争议,更有经历种种后被世人的重新认识与看见。

《海边的卡夫卡》里写道:“当风雨过去、你不会记得自己是如何度过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是否真正结束了、但你已不再是当初走进暴风雨里的那个人了。”

#投资者与固收+

产品收益引发购买需求

申万宏源编制了一个“固收+基金”指数(801615.SI),曲线的起承转合间,是固收+走过的这六年。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20.1-2025.1)

历史的车轮走到2020年。适逢利率下行与理财产品净值化的双重背景,广大投资者对风格追求稳健、收益相对可观的产品需求日益增加。

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固收+基金成为了共识的解法,一个模糊的概念开始崭露头角。以债券等固收资产打底,引入股票、可转债和打新(或定增)等策略,力求在承担可控风险的前提下增厚收益。

从固收+火起来的背景可以看到,其实,对于不少投资者而言,再向上加一点点力就够了,能够找回相似的曾经就好了,但是在当时,固收+给出了超预期的答案。

2020、2021年,A股权益牛市,部分“固收+”基金产品动辄十来个点的收益率水平,将“进可攻、退可守”的故事讲的太精彩,基于短期收益的线性外推,很多投资者涌入其中,觉得这下找到了,新纪元下的“理财替代”。

产品挣钱了,人人都道“固收+”好,没有人会去深究,固收+这个模糊的概念之下,各类产品风险收益的参差,也不会有人时刻提醒自己,金融如果回归本质,就是要给风险进行定价,波动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个加号,放大了收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将放大风险。

“固收+”因为配置了股票、可转债等风险偏高的资产,当市场环境不利时,的确可能带来较大的波动和回撤。很快一记重锤就来了,2022年,权益市场几波迅疾的下跌、转债市场的“过山车”表现,让不少固收+基金出现了大幅回撤,狠狠敲在了投资者的心上。

回撤的痛楚使得意识的认知格外清晰。大家终于发现,固收+这个模糊的大概念下,绝不是每只产品、每个阶段都能比纯债基金的收益“+”那么一点,也不是每只产品,都能带来“刚兑时代”不少理财产品的甜蜜。

这坎坷的一年,也是固收+向着新的方向改舵的一年。8月份,监管对于“固收+”基金做了明文规定,基金组合权益投资占比应在10%-30%,权益投资比例上限超过30%的基金不能以“固收+”名义宣传。

这个世界存在很多“美丽”的误解,固收+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固收+基金产品本身没有错,但错在市场对于风险的引导过于模糊。没有白走的路,无论是市场、产品还是投资者,总是在一次次历史性冲击中学会不断重构与完善风险预期。

2024年是固收+“V”字反转的一年,根据统计,这一年,90.68%的“固收+”产品录得正收益,平均收益率4.98%。一个可以对比的数据是,在普通股票型基金里,录得正收益的产品只占到约60%。(注:“固收+”统计范围为Wind偏债混合基金+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共1726只,统计时间2024.1-2024.12)

固收+的共识来到2025年。一边是对债牛未完的执念,一边是对股牛启航的期待。当“稳定”之上的更高收益成为大多数投资者的诉求,“固收+”,正在成为2025年追求风险收益性价比的公约数。

一方面,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正在悄然复苏。一个显著的信号是—近年来规模快速扩张、追求严格防守的纯债基金规模正在回落。

经历了9·24形成的预期反转,以及权益资产仍处历史相对低位的估值状态,一味防守的机会成本陡然提升。

近年来防御资金的饱和式涌入,久期与杠杆的双双加叠,机构行为的一致化,又在加剧纯债的脆弱性风险。

但与此同时,权益复苏之路上又埋伏着不少潜在隐患。地缘冲突、贸易摩擦等宏观不确定性,仍在市场上空高悬。

应对这种进退两难的抉择困境,固收+再次被历史的车轮选中:即将投资组合绝大部分持仓配置于低风险、偏保守标的寻求安全垫,同时再将小部分持仓押注在可能波动与收益更高的风险资产中。

当前,如是所见,市场正在用脚投票来表达配置思路上的调整。

#投资者与固收+

投资需求创造产品形态

这几年,说快也快,都是转眼之间的事;说慢又慢,经历种种再次成为共识,当然并不容易。

固收+真正难就难在,要在长周期内实现收益增强但还不能太波动,要精准拿捏好收益和波动之间的稳定性。

作为一个产品大类,从2021年大火到近几年,固收+在产品逻辑上遭遇重大考验,如果某只固收+产品只是单纯的股债拼盘,那么权益端受大行情的拖累将会很大,从而影响固收+整体的组合表现。

对配置的理解,是随着时间和市场演进逐步提高的。简单的股债二八固收+,做好仓位配置,是非常初级的思路,只是完成了配置的第一步。

更高级的要求是,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动态调整资产配比,买入更合适的资产,同时不仅是股债大类的比较,具体到某一类资产内部,或也要开发更多元的子策略。

以前是产品收益引发购买需求,往后或许可能就是投资需求创造产品形态,这,成为了低利率时代下投资人的深切思考。

在投资端已经开始用策略的丰富度来化解波动的同时,在这几年的市场教育和机构陪伴下,投资者对于固收+的理解也在逐步深化。固收+的持有人们越来越理性,固收+的管理人们也越来越清醒,无论是投资端还是销售端,都出现了迭代和改进。

对于一只固收+基金去做分析,主要基于固收、权益以及这两类资产在大类资产的配置关系上去进行。按照策略风险考量,固收+可以分为稳健型、激进型、平衡型,它们很不一样。

稳健型产品持仓较为保守,股票和转债持有比例低、股票持有分散且多以低估值大盘蓝筹为主;激进型产品有较高权益(股票+转债)仓位,股票投资常配置高弹性、高成长性和高估值的股票,可转债也往往配置股性较强的转债。此外,有一些产品配置风格介于两者之间,可称之为均衡型产品。

而对应到基金品种上,一般而言:

⼀级债基、稳健型二级债基、稳健型偏债混合类产品(通常指年最大回撤5%以下)权益部分占比较低收益弹性中等、绝对回撤偏小,波动相对可控。而激进型⼆级债基、激进型偏债混合类产品(通常指年最大回撤5%以上)、可转债基金权益占比相对较高,收益弹性中上、市场波动时有明显回撤。

其中,低波固收+是很多投资者选择固收+的初心所向,有惊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惊喜也不要惊吓,当然,更加激进的固收+也有其目标客群,需求不同罢了。

所以关键是要做好预期管理,收益弹性越大,风险也越高,选择风险偏好适配的固收+。当预期匹配之后,往后的路就能走的更加顺利。我们可以参考产品的历史最大回撤以及权益仓位来判断;也可以从基金公司处详细了解基金经理的操作思路和风险控制目标,来判断这只固收+产品的风格。

另一方面,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即便对固收+一度有“理财替代”的希冀,但刚兑时代确实已经一去不返,固收+的“+”是有时间尺度含义的。

由于投资了风险资产,周期性更加明显,以固收+的典型代表之一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为例,在三年、五年的周期内平均年化达到8%左右(数据来源:Wind),能够实现固收“+”,但不意味着每一天,当我们意识到波动是未来永恒的话题后,就要对资金的使用期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心态上延迟满足。

当“稳定”之上的更高收益成为大多数投资者的诉求,当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从"刚兑信仰"向"收益弹性"渐进式磨合,这既要求资管机构守住绝对收益的确定性,又需在资产荒背景下开拓收益新来源。

固收+,正在通过“资产配置”的内核与“风险再平衡”的特征,重新定义财富管理对于安全边际的理解,如今的固收+,在一次次的成长与迭代中,走向了一条客需导向的路。

风险提示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