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期极为独特且重要的一个谋士群体和学术流派,被《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十家”之一。以下是对纵横家的详细释义:
名称由来
“纵横”最初是表示地理方位的概念,南北向为“纵”,东西向为“横”。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大致呈南北纵向分布,秦国在西方。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因是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策略为东西向的联合,称为“连横”。而倡导和实施“合纵”或“连横”策略的谋士和外交家,便被称为“纵横家”。

思想特点
纵横家思想以实利主义为核心,强调顺应时势,以灵活运用权变知几为方法论。他们不遵循固定的道德准则和政治立场,一切以实现目标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策略。与其他学派相比,纵横家更突出权变,不局限于传统观念和既定规则,注重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寻找机会,以谋取最大利益。

代表人物
鬼谷子:被视为纵横家的鼻祖,相传为战国时楚人,长于养性持家和纵横捭阖之术,苏秦和张仪被认为是他的弟子。
苏秦:主张合纵,以出色的口才和谋略游说山东六国,使六国合纵联盟形成,他身兼六国国相,让秦国十五年不敢兵出函谷关。
张仪:与苏秦同出鬼谷子门下,主要以连横之术破合纵之策,为秦国利益四处游说,使各国亲秦,成功瓦解合纵联盟。
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张仪的主要对手,首创“合纵”之策,促成“五国相王”,佩五国相印。

历史影响
纵横家的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他们通过游说、交涉、联盟等外交手段,左右各国的政治决策,使各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的变革。纵横家的论辩技巧也被后人视为论辩艺术的典范,其留下的一些游说案例和言辞,成为练习游说的范本,因文辞优美而被研习、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