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间谍?
一边是全票通过再次当选格力电器董事长的喜讯,一边是“坚决不录用海归”的争议言论引爆舆论,董明珠,这位商界“铁娘子”,再次以其强硬的姿态站到了风口浪尖。

2025年4月22日,格力电器召开临时董事会,董明珠以全票通过的成绩再次当选董事长,开始了她的第五个三年任期。
本来这是一场庆祝胜利的会议,“铁娘子”依然不改自己的风范,在股东大会上,也是到处开炮。

在会上,她强调格力选人不看年龄,不搞资历论,认为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哪怕九十岁的老人,只要有能力也会被重用。
这与她之前回应“35岁就业歧视”的立场一致,表现出她一贯的强势作风。
但是,董明珠随即表示“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引发群众一片哗然,紧接着她更笃定的说“海归派里有间谍!”

这种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人们对她这种简单粗暴的划分方式表示不解。
这一言论与她之前强调能力至上的原则形成对比,也引发了人们对格力人才战略的讨论。
有人认为这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也有人认为这是对海归人才的歧视,不利于格力吸引和培养国际化人才。
但更多人批评这种说法太绝对,没什么客观根据,甚至有点歧视的意思。
对此,知名媒体人胡锡进也公开在自己百万粉丝的账号上发布了自己的看法。


胡锡进的评论指出了董明珠言论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她表示"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并称"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很明显,将"间谍风险"作为一个群体的集体标签是不合理的,任何群体都可能有各类人员,不应以此作为排斥整个群体的理由。

胡锡进也提到:"董明珠女士的个人风格和领导方式都无可厚非,但她讲话涉及公共利益时就要有边界和分寸感,在这方面谁都不能特殊,'讲话直率'不是挡箭牌。"
这一观点很有道理。

公众人物的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需要平衡,特别是在涉及特定群体时更应谨慎。
总的来说,董明珠的这一言论不仅可能伤害海归群体感受,也与国家吸引国际人才的政策导向不符,在人才全球化竞争的今天,这种言论的确“过界了”。
信息来源:“海归派里有间谍”!董明珠称绝不用一个海归派,胡锡进:这是身份歧视,哪个群体里都可能有间谍,2025-04-24 13:57·金融界

在大会上,除了谈用人,董明珠还提到了小米汽车事故,她说大家应该都知道小米汽车烧死人的事,格力在北京的大巴跑了十几年都没发生过火灾。
这被一些人认为是董明珠在借事故攻击竞争对手,显得不够尊重逝者。

想想以前格力和小米的“10亿赌约”,这事儿也能看出两家公司竞争得有多厉害,明眼人都听得出她是在内涵小米。
两句话,得罪一群人,不愧是格力一姐。
董明珠总是说小米搞“低价竞争”,其实是为了保住格力高端品牌的地位,不想被迫打价格战。

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想让消费者觉得小米的产品质量不行,以此来凸显格力的优势,但是这种通过贬低对手来抬高自己的方式,确实存在不道德的风险,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2023年,格力与小米爆发专利纠纷引发口水战。
格力宣称小米风扇侵犯其专利权并获得赔偿判决,而小米则表示未收到相关诉讼通知。

2024年,董明珠再次发表言论,含蓄指责某些企业"偷技术、挖人才,自称迎合年轻人打造领军企业,实则是流氓行为,通过炒高股价成为首富,却不给股东分红"。
这番话被广泛解读为针对雷军,当时小米股价创历史新高,雷军短暂位居首富之位。
面对这些言论,网友期待雷军反击,但他选择保持沉默,只专注于与年轻消费者互动。

小米其他高管则纷纷站出来为雷军辩护。
回溯2013年,雷军与董明珠的"10亿赌约"由雷军首先提出,董明珠随后加码。
2018年赌约结束时雷军落败,而董明珠则豪言要将格力市值推向6000亿。
然而此后局势发生逆转,小米营收开始超越格力。小米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雷军的商业版图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年营收已接近3700亿。

与此同时,格力也在多元化战略上持续发力,除传统空调业务外,还涉足小家电、手机、半导体芯片和新能源等多个热门领域。
但其营收始终徘徊在2000亿左右。
2023年是格力唯一突破2000亿大关的一年,而2024年的年报尚未公布,但突破2000亿的可能性不大。

虽然在事业上董明珠刚不过雷军,但是气势上却从来不输,主打一个强硬,什么都敢说。
这种风格吸引了一些消费者,让格力得到了很多关注。
不过,争议能带来流量,但这些流量最终能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销售额,以及消费者对格力的长期喜爱和信任。
格力能否把眼前的热度转化成持久的优势,这才是关键。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