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有很多经典的战例,特别是坑道战,虽然昙花一现但仍令人记忆深刻,事实上,坑道战在世界出名是在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后,而在二战中发生的坑道战,令人记忆深刻主要是因为所使用这种战术的军队最终作茧自缚。
据资料记载,1944年,太平湾战争爆发,在美国军队攻占了马绍尔群岛后,日本似乎突然有了先见之明,担心美国进一步占领硫磺岛,从而对冲绳发起攻击,威胁到日本,因此便开始加强硫磺岛的防御力量,甚至还把硫磺岛看成是日本最后一道防线。
1945年2月,美国为了能顺利占领硫磺岛,在进攻前三天,派遣了大批量的飞机和军舰对硫磺岛进行地毯式轰炸,将这个面积仅22公里的硫磺岛用炸弹犁了好几遍。按理说经过这番轰炸,硫磺岛就算是有重兵,也应该会被清理了十之八九,美国为了保险起见,在登岛作战的时候,甚至增加了一倍的兵力,可最终在占领南部机场的时候,遭到了日本军队的顽强抵抗,付出了重大伤亡。
事后,美军经过侦查发现,前期的轰炸似乎并没有对驻守这座岛屿的日本军队造成有效打击,日本为了防御美国的空中打击,很早之前就将守兵撤向硫磺岛内陆,并且发掘了大量的坑道,利用山体来掩护军队,在美军登岛后,这些隐藏的日本守卫士兵对美军发起了出其不意的反击,给美军造成了重大伤亡。由于日本军队占据了地利,美军一时之间无可奈何,就算是继续进行轰炸,日本军队早有准备,而且随时会给美军迎头痛击,美军用尽各种手段,也无法完全剿灭这些日本军队。
最终,在美国以“送人头”的方式推进到日本的防御工事后才发现,日本军队的坑道主要是依托硫磺岛山体岩洞内部形成的地下通道所建,内部呈网状,比较复杂,这就使得日本军队能神出鬼没,美军为了能消灭这些藏在坑道中的日本士兵,只能通过对出入口进行火力覆盖的方式,但是这样做进展十分缓慢,而美军若是进入坑道,不仅会迷路,还会被熟悉地形的日本军队逐个击破,就在美军将领束手无策的时候,情急之下向全军征集意见和办法,随军的泥水工出了个主意。
之所以有泥水工,是因为当时建立工事并不是所有士兵都精通的技能,而泥水工对于建立和修补工事比较擅长,因此军队中会有很多泥水工来辅助士兵建立作战工事。美军的一个泥水工提出地方建立的这种工事比较复杂,肯定会有隐蔽的进出口只要将这些进出口找到,用水泥进行封闭,他们就永远出不来了。美军将领觉得很有道理,便下令停止攻击,然后调集军舰和战机开始运送水泥,将日本军队裸露在外的进出口全部用水泥封死,然后用钢筋牢牢的堵住洞口,就这样,日本守军作茧自缚,本来无懈可击的坑道战术最终变成了埋葬的墓穴。
值得一提的是,据战后统计,参与硫磺岛守卫的日本军队超过了两万人,除了被俘虏的1083人外,其余全部阵亡。而美军在这一战也战死6821人,受伤人数更是多达21865人。在二战结束后,日本志愿者为了将这些不让这些守岛的士兵“曝尸荒野”,曾多次进行挖掘,可一直到2008年,这些日本志愿者才找到8000多具尸骨,往后每年都会派遣4次志愿者登岛寻找收殓尸骨,但每次找到的尸骨都不超过两位数,日本也十分后悔当时建立的工事如此牢固,最终却作茧自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