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年倒闭上千家!曾经红极一时的剧本杀,为什么不火了?

一年关店上千家,商家血亏300万,门店0元转让、座椅白送的消息刷屏网络——这个曾红极一时的“社交顶流”剧本杀,正在经历前

一年关店上千家,商家血亏300万,门店0元转让、座椅白送的消息刷屏网络——这个曾红极一时的“社交顶流”剧本杀,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

2021年,全国线下门店数量暴涨至4.5万家,融资超亿元,大街小巷每隔百米就能看到剧本杀招牌;如今,“甩卖倒闭”成了行业关键词。从爆火到凉凉,剧本杀究竟经历了什么?

舶来品的中国“造富神话”

剧本杀起源于19世纪英国的派对游戏“谋杀之谜”,玩家通过角色扮演、推理破案,在封闭场景中演绎剧情。2013年,剧本杀传入中国,但真正引爆市场的转折点,是2016年芒果台推出的综艺《明星大侦探》。

节目中,何炅、撒贝宁等明星化身侦探与嫌疑人,用烧脑推理吸引了大批观众,也让创业者嗅到商机:普通人能否花钱体验“沉浸式演戏”?

嗅觉敏锐的商家迅速入局,将剧本分为欢乐本、情感本、推理本、恐怖本等类型,通过换装、实景布置、NPC互动打造“5小时换一种人生”的体验。这种新奇玩法迅速抓住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既能团建娱乐,又能邂逅陌生人,还能在朋友圈“晒人设”。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剧本杀门店仅1000家,到2019年飙升至1.2万家,2021年更是突破4.5万家,行业规模达170亿元,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新宠”。

金沙江创投、昆仑万维等机构纷纷入场,剧本杀品牌融资消息不断。商家更是赚得盆满钵满:一家中等规模门店月流水可达8万元,利润率高达60%,头部店铺单月营收甚至突破50万元。在“躺赚”神话的诱惑下,大批小白蜂拥而入,有人辞职创业,有人加盟品牌,试图抓住风口。

疯狂扩张背后的致命隐患

看似繁荣的剧本杀行业,早已埋下崩塌的种子。首当其冲的是高昂的消费门槛。一线城市单人票价普遍在200-300元,相当于一顿精致大餐的价格,二线城市也要百元起步。

消费者吐槽:“花几百元陪陌生人演戏,不如吃顿火锅实在。”而商家同样叫苦不迭——看似暴利的背后,是被严重低估的成本。

某加盟品牌宣传“8万元开标准店,年赚62万”,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一线城市2万元的装修预算,仅够基础硬装;剧本采购更是无底洞,热门剧本单价超千元,每月需更新2-3本才能留住玩家。

更致命的是,商家对客流量的预估过于乐观。工作日几乎零客单,周末能接待6-7车已属幸运,某店主透露:“月流水6万,扣完房租、人力、剧本成本,倒亏3万。”

受众局限性让行业难以破圈。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70%的玩家集中在19-30岁,以学生和职场新人为主。对于忙碌的上班族而言,“下班后还要和陌生人开会”的体验缺乏吸引力。

而对社交需求不强的群体来说,剧本杀的“尬演”属性劝退不少人。短视频平台上,情感本玩家痛哭流涕的画面,在评论区换来的却是“花钱找罪受”的调侃。

体验参差不齐则加速了口碑崩塌。作为游戏核心角色,DM(主持人)的专业度直接影响体验。行业门槛低、培训缺失,导致乱象丛生:新手DM带偏节奏、剧透凶手,甚至出现“拼车翻车”纠纷。

有玩家吐槽:“全程被DM暗示身份,体验感全无。”而商家为吸引流量,不惜推出含暴力、软色情的“擦边本”。2023年,西宁某剧本杀店因组织低俗游戏被举报,暴露出行业监管的缺位。

风口消散后的行业困局

2022年起,剧本杀行业急转直下。

上海门店数量从2000家腰斩至1050家,深圳、成都等城市也经历大规模洗牌。倒闭潮中,加盟商成了最大赢家:通过收取加盟费、培训费、剧本费,将风险转嫁给创业者;而房东、装修公司也分走一杯羹,最终留下大批血本无归的店主。

某店主无奈发帖:“门店0元转让,道具全送,只求退押金。”

剧本杀的兴衰,折射出“网红经济”的典型困境:风口来时盲目跟风,缺乏核心竞争力;红利退去后,因高成本、低复购、弱监管而迅速消亡。从狼人杀到密室逃脱,再到剧本杀,相似的剧本反复上演。正如行业人士所言:“没有壁垒的生意,注定只能昙花一现。”

如今,剧本杀行业正经历“大逃杀”。存活下来的商家开始转型:推出低价月卡、开发实景剧本、与文旅项目结合……但能否走出困局,仍是未知数。

对创业者而言,这场狂欢留下的教训足够深刻:在追逐风口前,先看清潮水退去的模样。毕竟,当泡沫破裂时,裸泳者终将无处遁形。

文本来源:财经不眠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