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后,一个名叫赵构的亲王逃到南方,延续了大宋王朝的国祚,史称“南宋”;高宗赵构20岁登基称帝,在位35年后主动禅位做太上皇;须知他非嫡非长,能成为皇帝实属不易,要说赵构不愿为帝,显然是不可能的。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宋高宗赵构本为太宗赵光义一脉,然而他却将皇位传给了赵光义兄长赵匡胤的后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想搞清楚其中缘由,还得从靖康之耻开始说起。
公元1125年,金国联合北宋灭掉了辽国,不久后便立刻背弃盟约,将矛头对准宋朝,之后厉兵秣马,率兵直逼都城开封。
就在这一年年底,惊慌失措的宋徽宗赶紧将皇位传给其子宋钦宗赵桓,两年后,金兵攻破都城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以及众多宗室大臣。
有一位亲王的运气比较好,他在出使金军大营的路上及时折返,因此幸免于难,逃过一劫,此人便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康王赵构。
他虽然登上了帝位,但金军并未停止攻打南宋的步伐,高宗逃到哪,金军就攻到哪,最终赵构不得不逃到海上。
金军在追击途中遭遇暴雨,加之水师较弱,船也不多,而且期间还被宋军击退,宋高宗赵构这才得以转危为安。
公元1161年,赵构退位的前一年,金国的第四位皇帝完颜亮南下攻宋;宋军大破金兵,取得了“采石之战”的胜利,而后金军内部发生了内乱,完颜亮被叛将杀害,南侵就此结束。
或许赵构对金军产生了恐惧的阴影,因此才有了退位之念;然而皇位该传给谁呢?
按理来说,本该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然而赵构的独子赵旉早夭,加之他长期没有诞下皇子,因此只能在宗室里过继一个养子,宋高宗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身上。
他之所以选赵匡胤这一脉做继承人,主要是因为靖康之变爆发后,宋太宗赵光义一脉的后裔几乎都被金军俘虏;在江山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之时,赵构只能在赵匡胤一脉中选个合适的储君继承皇位。
公元1162年,55岁的宋高宗赵构正式将皇位禅位给了养子赵昚;他不用再担心国破家亡与金军南下,从此便悠哉游哉地过上了太上皇的幸福生活。就这样,太上皇赵构在深宫中与琴棋书画为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最终活到了81岁的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