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6岁前,别给孩子报这3种"兴趣班",没啥用,还浪费钱!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不知害了多少中国父母。走在小区里,随处可见背着各种乐器、画板的小小身影。他们刚出幼儿园大门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话不知害了多少中国父母。

走在小区里,随处可见背着各种乐器、画板的小小身影。

他们刚出幼儿园大门,就被匆匆送往下一个战场。

家长们一边心疼孩子辛苦,一边又焦虑,别人家孩子都学,我们不学就落后了。

但您知道吗?6岁前给孩子报某些兴趣班,不仅浪费钱财,还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发育有着其独有的规律,过早地进行某些训练。

轻者呢会毫无效果,重者的话或许会干扰其正常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6岁前最不宜报的三种兴趣班。

第一种:过早的乐器班(尤其是钢琴、小提琴)

很多家长,都梦想孩子能成为下一个郎朗或是李云迪。

于是三四岁的时候,就让孩子开始学习钢琴、小提琴等乐器。

但这类精细的乐器,对于幼儿而言,实在是为时过早。

为什么不建议呢?手指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6岁前孩子的小肌肉群以及精细动作的控制能力仍在不断发展之中,倘若强行进行练习,便有可能致使手部肌肉出现劳损情况。

也可能让错误的姿势得以定型,日后再进行纠正则会更为困难。

认知能力存在局限,乐理知识、节奏感等方面,需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多数幼儿着实难以做到真正理解,仅仅能进行机械性的模仿,从而丧失了音乐教育本应有的意义。

过早地进行那枯燥的练习,或许会使孩子对音乐滋生出抵触的情绪,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可以多让孩子听各种类型的音乐,参加音乐游戏活动,培养对声音的敏感度和节奏感。

等孩子6-7岁后手部发育更成熟,对音乐有自发的兴趣时,再开始系统学习。

第二种:程式化的绘画班

老师画一笔,孩子跟着画一笔。

这种填鸭式绘画班在幼儿教育中非常普遍。

家长看到孩子能"画"出像模像样的作品就欣喜不已,殊不知这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宝贵的创造力。

幼儿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

程式化教学会让孩子形成"画苹果就必须是红色的、圆形的"这类固定思维,失去自由表达的能力。

幼儿绘画的核心价值在于表达以及自我探索,而非作品效果。

过分地强调“像不像”,会使孩子感到焦虑,从而失去绘画的乐趣。

透视、明暗等绘画技巧需要一定的空间认知能力,幼儿难以真正掌握,强行学习只是表面功夫。

建议为孩子准备好更为丰富的绘画材料,与此同时还需打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

这样他们便能够毫无拘束地进行涂鸦,勇敢地展开探索。

父母需要做的便是激励孩子,并且仔细地聆听他们对自己“作品”的讲解,而不是匆忙地去对好与坏作出评价。

当孩子超过6岁之后,倘若他们仍然保持着十分强烈的兴趣,这样就可以着手寻找那些侧重于激发创意思维的美术教育机会了。

第三种:死记硬背的英语班

孩子3岁时,就能背诵100个单词。

这样的宣传,使诸多家长内心动摇。

不过在幼儿时期进行外语学习,倘若方法不妥当,不但成效较为有限,甚至有可能干扰母语的发展。

其实母语基础更为重要。

6岁之前,乃是母语发展的关键时期,过度地强调外语,或许会对孩子母语语法体系的自然构建产生影响。

单纯记忆单词和句子,没有真实语言环境,孩子往往前学后忘,实际语言能力并无提升。

错误发音难纠正,非专业教师的语音示范或许不太准确,幼儿一旦养成了错误发音习惯,往后是极其难以改正的。

咱们可以通过英文儿歌以及动画等方式,创造出轻松的语言接触环境,以此来培养孩子对语音的敏感度。

重要的是,要一直保持趣味性,千万避免给孩子带来考核压力。

系统外语学习,可以等到小学阶段,当孩子具备了更强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技巧之后,再去开展。

看到这里,可能有家长要问:那6岁前什么都不学吗?

当然不是!

幼儿期最需要发展的是基础能力和素质,而非特定技能。

以下这些活动对孩子大有裨益:

大运动发展:跑跳攀爬平衡车等活动,促进了全身的协调性以及大脑的发育。

感官探索:玩沙玩水接触不同材质的物品,以此来丰富感官体验。

社交游戏:与其他孩子互动,学习轮流、分享、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

亲子共读:培养语言能力、注意力和想象力,这个时候增进亲子关系。

自由玩耍:看似无目的的玩耍,实则是孩子整合各种经验、发展创造力的重要过程。

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时间表。

有的孩子,4岁就对数字,极为敏感。

有的孩子,到6岁还对阅读没有兴趣,这都很正常。

早期教育的核心,不是“教什么”,而是营造丰富、温暖的环境,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探索世界。

家长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在于,用短期内能够看到的“成果”来对教育价值进行衡量。

孩子能够弹奏一首曲子,画出一幅还算像样的画,背诵几个英语单词,这些能够看得见的“成绩”会让人感到安心。

但真正至关重要的那些能力。

好奇心创造力在解决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以及情绪调节能力。

通常难以进行量化,不过却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下次当您焦虑“别人家孩子”学了些什么的时候,请记住,童年并非一场竞赛,而是一段独特的历程。

6岁前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与其把孩子塞进各类不合适的兴趣班,不如多陪伴他们在公园奔跑,在沙坑里挖掘那些“宝贝”。

也可以一同发呆凝视那云朵的变幻。

这些看似“没什么用”的时刻往往蕴含着最为珍贵的成长养分。

最好的早教,不是教孩子成为"别人",而是支持他们更好地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