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神舟十九号终于顺利完成了183天的任务,
载着三名宇航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安全返回地球。

看到他们从返回舱中走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可是,当记者镜头对准他们的脸时,这三名宇航员的面部,
看起来像是充了气一样,肿胀得非常明显。
宇航员身体状况到底怎么样?难道他们出了什么问题,甚至生病了?

原本,神舟十九号计划在4月29日返航,
但由于东风着陆场的天气条件不适合返回,飞船的返航时间被推迟了一天。

看似普通的天气问题,在这次飞行任务中成为了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因素。
很多人都知道,飞船在太空中的飞行任务并不容易,
任何外部因素都有可能影响飞船的轨迹和着陆。

天气不适合,宇航员的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
推迟一天可能让一些人焦急不安,现在飞船已经平安返回,
我们还是不禁要问,宇航员的面部浮肿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宇航员面部浮肿的现象了,
早在刘洋和王亚平等宇航员完成太空任务后,面部浮肿就引发了公众的讨论。
但这一次,三名宇航员的浮肿显得更加明显,
神舟十九号宇航员面部浮肿:失重环境的直接后果
面部浮肿,虽然在地面看起来很奇怪,其实这背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我们必须先从“微重力”说起,在太空中,由于缺乏地球的重力作用,
人体内的血液和体液无法像在地面那样受到引力的牵引。

体液就像水一样均匀分布,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倒立状态下待了一段时间,
头部肯定会感到充血,脖子也会感到不适。
在太空的失重环境中,身体的体液就会更多地涌向头部,尤其是面部。

正因为如此,宇航员的面部出现浮肿,实际上是微重力环境的正常反应。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宇航员从飞船里出来时,脸上明显浮肿。
当他们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后,浮肿现象就会很快消失。

就像人类倒立一会儿后,正常站立就会恢复一样。
长时间处于微重力环境中,除了浮肿外,宇航员的肌肉和骨骼也会逐渐退化。
因为在失重状态下,宇航员的肌肉不需要像在地球上一样承受重力的压力,

结果导致肌肉流失,骨骼密度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宇航员在完成长时间的太空任务后,往往无法立刻站立行走。
为什么宇航员需要被抬出来?
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疑问:为什么美国的宇航员当年能够走出飞船,
而我们中国的宇航员却必须被抬出来?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的原因。

首先,时间跨度不同。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航员当年只在太空待了约8天,
神舟十九号的宇航员在太空待了整整183天。
长时间处于失重状态,人体的适应能力明显下降,这就导致了宇航员的身体退化。

美国宇航员的任务时间较短,他们的肌肉和骨骼没有经历如此严峻的考验,因此能够直接行走。
我国的宇航员则经历了更为严苛的环境,需要更多的恢复时间。
再者,回顾美国的阿波罗任务,虽然美国当时的技术领先,

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宇航员在返回地球后没有遭遇身体上的困扰。
实际上,阿波罗任务的宇航员在返回地球后,也曾因为身体机能的退化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只是那时人们对这些细节了解较少,许多负面影响没有被充分揭示出来。
直到今天,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太空任务影响的深入研究,
我们才更加意识到长时间太空飞行对身体的巨大挑战。

因此,不论是神舟十九号的宇航员被抬出来,
还是美国宇航员当年看似轻松走出飞船,这一现象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背景与原因。
体液分布与太空对身体的综合影响
在太空的失重环境中,体液的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
无论是脑部、脸部,还是其他身体部位,体液都会重新分配,
长期处于微重力环境中,宇航员的骨骼和肌肉都会面临严重的退化。

为了应对这一系列问题,宇航员在太空站会进行专门的锻炼,
以保持肌肉的活跃性,减少肌肉流失。
即便如此,长时间的失重环境仍然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美国NASA曾经研究过,在太空环境下,人体每个月流失的钙量达到了1%-1.5%,
这直接导致了骨质疏松的现象。
宇航员归来后的恢复与挑战回到地球后,宇航员的身体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重力环境,

他们的肌肉和骨骼系统需要重新恢复功能。
因此,宇航员不仅要进行简单的身体检查,还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
以恢复地球上的正常生活状态。

未来的航天任务将更加注重宇航员的身体健康和训练。
随着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减少太空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加速宇航员的恢复,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结语
神舟十九号的成功返航,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次巨大胜利。
未来,我们期待宇航员能够更加顺利地适应太空任务,
也希望这些挑战能够促使我们不断突破极限,迈向更加辉煌的太空时代。
文编辑:X

平安到家!神舟十九号返回舱成功着陆 2025-04-30 16:53·光明网

返回地球,航天员的身体要经受哪些考验?原创2022-12-04 18:44·潇湘晨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