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毛主席逝世后,胡乔木想修改对主席的称谓,黄克诚:实在是没良心

1840年,内忧外患交织,双重压迫之下,有很多人为救国做出尝试,但真正给新中国指明道路且找到正确方向的,是伟大的毛主席和

1840年,内忧外患交织,双重压迫之下,有很多人为救国做出尝试,但真正给新中国指明道路且找到正确方向的,是伟大的毛主席和他的一群战友。

抗美援朝接近尾声的1953年,毛主席率领新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毛主席的重大贡献有口皆碑,可在其逝世之后,胡乔木却提议将一篇文稿中的毛主席改成“毛泽东同志”。

闻之消息的黄克诚非常不满,在他看来,修改毛主席称谓,根本就过不了感情上的这一关。

胡乔木因何想要对主席的称谓?黄克诚如此坚持,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你毛主席的决定,难道就不会出错吗?

毛主席有句名言,说的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黄克诚是“少数人”的代表,在共和国的将领中,他被称为天生后脑勺上长“反骨”,一生都在勇敢扮演反派的角色,但他却好坏都说。

单说林彪,坏事是真,为革命中的贡献也是真。

1980年代初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书写了关于林彪的条目,送到黄克诚手上审定的时候,他几乎没拖时间,直接就表示“关于林彪的条目不能这样写,这样是不能向后人交代的,要秉笔直书,对历史负责。”

当然,毛主席也没有避开黄克诚身上的刺。

四平是一座在战火中涅槃重生的城市,在与国民党的最后决胜时刻,谁能控制四平,就几乎意味着可以自如的掌握关东大地,拿下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从1946年开始,国共两党在这里有过4次激烈的战事,毛主席的命令,是不惜牺牲坚决保卫四平。

黄克诚并不这么认为,他多次给林彪发去撤退建议的电报,东北民主联军面临的形势也确实不容乐观。

初次进行城市攻坚的战士们是在用生命铺垫着每一寸的前进之路,黄克诚觉得仗不能打,看着林彪并未采纳自己的建议,他随即致电中央,说了自己的想法。

毛主席理解黄克诚心中的考量,最后的成功,也见证了毛主席的正确,但在尚未分出胜败之前,即便毛主席主动告知“死守四平是我的决定”,黄克诚也只有一句“您的决定,难道就不会出错吗?”

不掩的“怀疑”并未让毛主席生气,他知道,黄克诚就是这样的脾气,心直口快,心却不坏。

1930年李立三提出“攻打武汉”,急切的他在几场胜利中看到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可能,黄克诚却觉得这是做梦。

湖南起义的前车之鉴就摆在那,想要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几座城市是不足以支撑的,彭老总也是这么觉得。

奈何黄克诚的否定被驳回,本人也遭受了严厉批评,可当被问到是否后悔,他依旧表示“知道不对,却让我别说,除非杀了我”。

为人太过耿直不懂变通好像并非好事,但这样的黄克诚,即便偶有对自己“不敬”,毛主席却是非常看重他的。

10次大难不死,三次主席亲自点将

黄克诚出生在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放下锄头解放双手,让他加入了红军的队伍,杀敌心切,他冲在前锋,因而留下10次大难不死的惊险。

蒋介石调兵30万在1931年7月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的志得意满,在红一方面军的回击中成了粉碎,反“围剿”取得胜利,敌人的空投也打算带走最后一波的伤亡。

对空射击的武器,红军是没有的,气人的是,红军的指战员能看清敌机驾驶员的面孔,持枪瞄准,却是以卵击石。

一架飞机对着黄克诚俯冲而去的时候,他正在追赶敌人,眼瞅着飞机上掉下一颗重磅炸弹就在自己身边,黄克诚连卧倒都来不及,他以为自己死定了,未料,炸弹却因为入土太深重力不够,并未发生爆炸。

侥幸捡回一条性命,黄克诚依旧“不长记性”,哪里有敌人,哪里就有他拼命奔跑的身影。

像他一样的革命英雄用脚步跑出了红军的胜利,到了1945年,黄克诚已经是新四军第3师的师长。

一封以个人名义所写的电报让我军10万大军下关东,收到消息的毛主席,嘴角一笑,这黄克诚,竟然和他想的一样。

日本投降在即,失败是确定,阴谋诡计却不得不防,会否与蒋介石勾结未有可知,为防万一,最好还是有尽量多的队伍赶往东北,外交是渠道,却不该成为唯一的准备。

毛主席也是这样想的,他在这封电报上看到了黄克诚的谋略,于是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说“讲责任,第一是我,第二是彭德怀,第三就是黄克诚。”

也就是这一年,黄克诚成为了中央军委秘书长,实现了职务的提升,这个时候,他刚来北京6年。

将黄克诚从湖南调到北京,是毛主席的决定,成立不久混乱异常的后勤部,需要一个能力强悍的领导人,黄克诚是个很好的选择,“脱颖而出”的理由,是其在湖南做出的丰功伟绩。

剿匪、土改、支持抗美援朝,新中国宣告成立的时候,天安门广场飘扬的五星红旗之下,是依旧亟需整改的各行各业,毛主席将湖南工作交到黄克诚手上的时候,只说了一句“你只管放心大胆的干。”

主政湖南3年黄克诚安定了社会,安居了人民的生活,他将一个崭新的湖南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湖南于黄克诚,成了第二个“天津”。

他发光的第一棒就是在天津。

1948年11月18日,中央军委决定发起平津战役,黄克诚领到的任务是“尽快结束工作,率领干部随着野战军一同南下,去天津负责军管会主任和市委书记的工作。”

这次赴职,是毛主席的钦点,虽然一身反骨,背后却是沉稳、老练。

组织交给的任务,黄克诚从来不会去问为什么,他所秉承,从来就是“干就完了”。

尚未到岗,准备工作就俨然充分,有条不紊的展开,天津很快消除了战争痕迹,开始了全方面的生产。

更换的城市面貌寓意着安定生活的到来,胜利结束的战争,也让解放的城市越来越多,黄克诚从天津走向了湖南,又从湖南走到了北京,三次钦点,一样的信任,因为那是毛主席。

毛主席多次挽救革命,党内其他人不能比

黄克诚是经人介绍入党的,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一次以“中国农民运动”为题的讲解会上。

本在为未来混沌的黄克诚如若醍醐灌顶,毛主席的博学让他敬仰,从此坚定不移的走上革命道路。

井冈山会师让两人结下深厚情谊,毛主席对黄克诚的影响,也体现在了方方面面。

1978年,黄克诚的小儿子准备结婚,家逢喜事,他自然是高兴,要求却也还是有的:一切从简,绝对不能动用公车,不能因为是高级干部的家属就想搞特殊。

儿子黄晴听见这些话有点不高兴,父亲之意,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他根本就没有用公车的意思,所以不高兴的说了一句“就是用公车,我付油钱总可以吧。”

不行,并且黄克诚还搬出了毛主席。

“主席在世的时候,他是怎么生活的?他的家人又是怎么生活的?我们要学会知足,不要攀比。”

搬出毛主席教训自己的孩子,足见主席在其心中的重要作用,他之敬重一如往常,不管别人怎么说,黄克诚就是坚定维护毛主席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身体情况不容乐观的1980年,因为是关于毛主席的事情,所以黄克诚坚持做了两个小时的讲话。

这一会,让很多人坚持了以往,整理的会议摘要需要登到报刊上,就是在见报之前发生了一件事情。

完整的流程应是中央签字审核通过就可以了,小平同志看完也并没有表示任何异议,只是想着再让胡乔木把关一下。

胡乔木是个被毛主席亲自夸奖过的人才,被发现的机缘,是他发表在《中国青年》上的一篇关于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

毛主席爱看书,胡乔木就成了毛主席文字工作上的重要助手,许多重要文件都要经他之手,正是这样的习惯,小平同志才会有这样的提议,可这胡乔木对内容并未发表什么,只是将文中的毛主席,改成了毛泽东同志。

这一变动看似细小,意味却是非常,黄克诚是断然不能接受的,属于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不能被毛泽东同志轻描淡写。

带领中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并且创建了新中国是贡献之一、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贡献之二,可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是毛主席在中国建设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且这个法宝一直延续至今,在既没有财力,也没有工业基础的极端困难之下,毛主席没有停止进步的步伐,以白手起家开始,推进国防工业、国防现代化建设,虽然外部势力依旧偶尔挑唆局部战争,但是我国的边防和国防一直是稳固的。

最为重要的,是毛主席拔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鸦片战争之后,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就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国家,但那是清王朝,不应该是新中国,无论是与美国的建交,还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些成就,都是毛主席为对外开放打下的良好基础,是磨灭不掉的功勋。

毛主席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包裹在其中的,是一个身影,为了新中国建设绞尽脑汁的伏案,是窑洞中日日长明的夜灯,是以身作则的不卑不亢。

做人不能忘本,历史不能用来开玩笑,毛主席的功,是我们现在,未来一代都要享用的福,他为后人铺了这么长的路,怎可用一句毛泽东同志就轻描淡写?

黄克诚的及时纠正得到了小平同志的认可,文稿最终还是以毛主席的称谓发了出去,在那个时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代伟人病逝在1976年,十年之后,黄克诚也撑不住了,他希望自己丧事一切从简,因为已经不能再为党工作,也自是不能浪费国家的钱财。

伟大的前辈们总是这样,殚精竭虑在前,享乐幸福在后,这样的他们,真真是“中国公民们的楷模”。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