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被史书冠以“惨痛败绩”之名那四十万大军的数量,使人觉得它自此便一蹶不振。不过从公元前260年至公元前222年,这个看上去气息奄奄的国家,居然在秦军的虎视眈眈之下,撑了38年。这说出来真的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邯郸是赵国的都城,也是战后的核心防线。
长平之战结束以后,赵国百姓没干,等着挨打,眼睁睁瞧着被秦国给吞并了,而且立马就行动起来。靠着那股子顽强而坚毅的劲儿,全身心地投入到重新建设家园的事情当中。即便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与险阻,也从来都没放弃过,反倒让内心的那份信念更加坚定了。
赵王推行“分户析产”,把贵族手中的土地,分给了无地的农民,大家轻松愉快地撸起袖子开始种地,而且短短三年的时间,邯郸周边的粮食储备,竟然就恢复到了战前的七成。
城防更是重中之重,老将廉颇亲自指挥,扩建城墙,三丈高的城墙下,挖了五丈宽的护城河,城墙上每隔二十步,就有一个箭塔,每个箭塔,都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弩机。

秦军后来,几次攻打邯郸,都被这些,坚固的工事挡在城外,丢下上万具尸体,也没能前进一步。
晋阳成了赵国的“大后方”。
此地在汾河谷地当中,那的土地很肥沃,所以粮食产量挺高。并且这地方还藏着好多铁矿资源。
赵孝成王于此处设置了专属的军工作坊,工匠们忙得不可开交,白天黑夜都持续不断地全力锻造兵器。这里的氛围比较轻快,工匠们好似不知疲惫的机器,全身心地投入到兵器制作当中。他们尤其专心且十分细致,好像整个外界都与他们毫无关联,一心只欲造出优良的兵器。
考古人员其后在此地,发现了为数不少的青铜剑;在剑身上,刻有“晋阳造”的字样。经检测这些剑的硬度,相较于普通兵器,高出30%,在砍杀之时,更为锋利,且更为耐用。
这些优质的武器,顺着太行山的陉道,持续不断地,被运到邯郸的前线,使赵军在武器装备这方面,没有处于劣势。
代郡则是赵国的“骑兵摇篮”。
李牧在代郡实行“军民合一”的政策把投降的匈奴人编入军队,教他们骑马射箭,这个时候也让赵军学习匈奴的骑兵战术。
代郡的草原,水草丰美,战马存栏量,从五万匹,增加到十五万匹,而且每年还能产出,二十万石粮食,比邯郸周边,还要多。

李牧在这儿,训练出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曾经用“坚壁清野”这样的战术,把十万匈奴骑兵诱入预设战场,而后用步兵将敌人,全部歼灭,打破了游牧民族不可战胜的神话,为赵国赢得了宝贵的战马以及战略资源。
李牧的死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秦国间谍郭开知晓,李牧乃赵国之重要支柱,于是便收买了赵王迁身旁的宠臣,在赵王耳畔,轻轻插入逗号分隔,缓缓说道,“李牧要自立为代王”。
其实赵王迁早就对李牧有猜忌,因为李牧掌握着代郡的五万“代北军”,比赵王直属的军队还要多,担心他拥兵自重。
李牧遭撤职之后,有人称其企图发起兵变,不过赵王迁却抢先迈出一步,继而派人前往代郡将李牧给诛杀了。
李牧死后三个月,秦军王翦部便顺利地突破了井陉关,而且邯郸的防线在瞬间之间就彻底崩溃了。这里面似乎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难道说秦军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但代郡的军民没有放弃,在李牧的旧部的带领之下,又坚持抗秦六年,而且直到公元前222年,才被王贲给攻灭了。
秦国在长平之战后也犯了不少错误。
秦昭襄王时期,名将白起主张乘胜追击,而且直接攻打邯郸,不过说真的,丞相范雎担心白起功劳过于巨大,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力劝秦王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
这一停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让他们能重新组建十万新军。

后来的邯郸之战,秦军没想到赵军的抵抗会这么顽强,再加上魏国和楚国的援军到来,秦军损失了三十万,相当于长平之战战果的七成,元气大伤。
秦昭襄王离世之后,秦国的内部事务变得,乱糟糟的。而且孝文王和庄襄王也相继离世。年幼的君主嬴政,刚继位没多久,就突然发生了“嫪毐之乱”。在这十年间,居然换了足有六位丞相,秦国对外的拓展也因此,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进展特别缓慢。
赵国趁机,和燕国结盟,而且还吞并了中山国的残余领土,这样的话版图反倒扩大了。
六国合纵抗秦的故事,充满了爱恨情仇。
邯郸之战时,信陵君魏无忌为了救赵,不惜窃取虎符,带着八万魏军和楚军一起夹击秦军,取得了合纵抗秦的大胜。
可各国联军,各有其心思,魏军于邯郸周边,大肆劫掠村庄,楚军则趁机,将赵国的河间之地予以吞并,完全不去顾及盟友的利益。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再度组织起五国联军去攻打秦国;这一路居然打到了函谷关。不过胜利之后,各国却纷纷开始内斗起来,楚军抢夺韩国的上党,而且魏军悄悄地偷袭赵国的邺城;如此一来,联军很快便作鸟兽散了。
赵国后来想联合齐国,不过齐王建却沉迷于黄老之术,他认为只要不招惹是非,就能够平平安安,所以拒绝出兵。
赵国转而和燕国结盟,不过因为争夺中山故地,竟爆发了五次大规模冲突,这极大地消耗了大量国力,反倒使秦国坐收渔利。
地理因素在这场持久战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秦军欲攻赵国,且须穿越太行八陉。其间井陉关极为狭窄,车马不可并行。李牧于此地,屡次借助地形之利,将秦军的进攻击退。其实他以精妙之策,凭此地地势之险要,成功抵御了秦军的攻势。即便秦军势力庞大,也未曾轻易攻破。
后来王翦采用了绕道雁门的战术,进而绕过了太行天险。而且说真的,从这一行动中可以看出,太行山对赵国的保护作用着实不小呢。
赵国沿黄河修建了“赵长城”,原本是用以阻止秦军向东进行扩展的一道极为牢固的防线。邯郸之战结束之后,为获得魏国军事支持,赵国将黄河东岸的七座城池割让给了对方。于是这条原本严密的防线出现了空隙,秦军也正是从这一带地成功突破,继而直接对邯郸展开了进攻。
代郡位于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之处,把控着阴山以南的草原通道。李牧曾打算把代郡当作据点,而且联合匈奴,对秦国展开反击。可实际上,由于赵王迁存在顾虑,这个策略最终没能被实施。假如说没有这样的阻拦,历史或许竟会展现出另一种样子。
赵国于长平之战后竟能坚守近40年,靠的并非是运气,而是由三大板块构成,其有韧性作为支撑;再者还有像李牧这般的名将,他们拥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并且秦国存在着战略上的失误,而六国之间也会不时地相互帮助。

但赵国也有自己的问题,过度依赖代郡导致邯郸核心区防御空虚,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斗争害死了李牧,外交上的短视让自己时而盟友时而敌人,消耗了大量国力。
秦国最终能胜利,靠的是稳定的内政、长远的“远交近攻”战略还有对六国的分化瓦解。
这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国家生存的不易:一个国家,要想在乱世中立足,不仅需要地理方面的屏障,以及军事方面的才能,更需要内部的团结,还有战略上的眼光,并且需要百姓齐心协力。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用近40年的时间,上演了一场,看似不可能的生存之战,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值得思考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