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手握40万大军为何不当皇帝?反而选择封自己为“西楚霸王”

四方井军武 2025-05-01 20:34:40

公元前206年,项羽带着40万大军来到咸阳,他做的头一件事,而且是迫不及待地,就是把阿房宫给烧毁了。那把大火,烧了足足三个月,把秦始皇的宫殿烧得,破破烂烂的。通常来讲,这个时候的项羽,应当是天底下最有权力的人。

可是他没有学着秦始皇去当皇帝,而是把天下,分封给了18个诸侯王,还自己封自己为“西楚霸王”。这件事乍一看就特别奇怪,项羽怎么就这么大方呢?下面我们就详细的说说,为什么项羽不做皇帝而选择做西楚霸王。

项羽出自楚国贵族家庭,他的祖父乃是赫赫有名的项燕。当年项燕竟然被秦军逼迫,至不得不选择自杀的境地。

项家世代都是楚国的贵族,从小教项羽的,是楚国那套贵族做派。

《史记》里说他学兵法学的是“万人敌”,也就是指挥大军的本事,对秦始皇那套中央集权的制度,他打心底里可能就没瞧得上

楚地一直有“王天下”的传统从楚怀王开始,楚国的王更多是诸侯共主的角色,项羽从小在这种环境里长大,觉得当诸侯的老大,比当一个孤家寡人的皇帝更符合自己的身份。

巨鹿之战后,项羽的楚军,其实仅仅有10万,而剩下的那30万,全都是诸侯联军。

这些联军分别来自齐国的、赵国的、魏国的等不同国家,皆由各自首领统领。有赵王赵歇了,还有齐王田儋了。

他们跟着项羽打秦军,是因为秦军太强,不得不抱团。

但真让他们臣服于项羽,没那么容易。

《汉书》里说“羽虽强,犹畏诸侯”,意思是项羽虽然厉害,但也怕这些诸侯离心离德

如果这时候,称帝的话,就等于把自己置于所有人的对立面了,而且联军很有可能会解散,所以分封诸侯,实际上是稳住这些人的一种权宜之计。

秦末的起义,打的旗号是“复六国”。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赵歇轻松愉快地恢复了赵国;田儋简洁明快地恢复了齐国;魏豹稍稍恢复了魏国,各地旧贵族,这样的话纷纷开始复国。

项羽要是称帝,就等于否定了这些人的合法性,反秦联盟就会破裂。

范增身为项羽的谋士,曾言道:“秦灭掉了六国,而且楚国在这当中是最为无辜的。”着重把楚国反秦的合理性进行了突出且强调。

维持分封制,让各诸侯国存在,其实呢是顾及了反秦阵营的共同利益,让大家都能够分到土地以及权力,而且还能暂时地团结在一起。

项羽的权力根基在江东。

那时候昌平君发动军队去跟秦国对抗,项燕推举他做楚王。可是最后他们还是被秦军给击败了,在没办法的情况下,项家就搬到了吴县。

项梁、项羽叔侄在江东招兵买马,收编了8000江东子弟。

这些人大多是楚国的小贵族,或者豪族子弟,跟着项羽,是为了恢复楚国的荣耀,而且不是支持他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项羽分封之际,把楚地划分为西楚、东楚、衡山这三个国家,他自身紧紧占据西楚之地,将都城定于彭城(今徐州)。其实这是对江东集团的一种报答行为,让追随他的人都能由此获利,用以稳固自身的根基所在;而且这样也能彰显他的胸怀与谋略。

秦朝把六国统一之后,就大力推行“郡县制”啦。很遗憾呢,才过了15年呀,曾经那么强大的王朝就慢慢走向衰败啦。“郡县制”原本是管理地方行政的制度呀,秦朝统一后就大范围地推广啦。可是呢谁能想到呀,仅仅15年的时间,以前辉煌无比的帝国竟然渐渐地没落啦。

秦末的百姓,70%都是原六国的人,60%的地方官吏也是前六国贵族。

秦朝的严刑峻法让大家怀念以前诸侯分治的日子,齐地有民谣“宁为六国犬,不做秦地民”,说明大家对秦制不满。

项羽进了关中之后,只公布了“约法三章”,,就赢得了百姓的拥护。这说明他的确得顺应老百姓的心意。重新采用战国时期的那种治理办法,给诸侯进行分封,,实际上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所以他能够很快获得民心,,稳固在关中的统治根基。

巨鹿之战,项羽凭借两万楚军,毅然决然地破釜沉舟,从而大败秦军。之后他将二十万降卒收编,并且再加上诸侯联军,总兵力竟达到了四十万。

但楚军只占15万,其他都是诸侯的军队。

鸿门宴之时,刘邦拥有10万兵力,而项羽尽管有40万之众,但是其内部派系却较为复杂,齐军、赵军并非必定会真心听从指挥。

要是不实行分封,像刘邦啦,章邯这类有实力的人,极有可能会发动叛乱。所以分封实际上是一种暂时的办法,借着赐予土地,这样的话能换得他们短期内的听从。其实分封就像是给他们一块“定心丸”,稍作安抚,避免他们立马起乱心。而且这也算是一种权宜之计吧,在特定时期能起到一定作用。

项羽分封时,大量任用项氏宗亲,项伯被封为射阳侯,项庄为沛公,项氏封王的有三个。

但英布、彭越这些立下大功的将领,觉得自己分得的土地和权力不够,心里不满。

齐地的田荣,因为没跟着项羽入关,就没被分封,他一怒之下杀了项羽封的齐王,自立为齐王,引发了诸侯反叛。

项羽不得不亲自带兵去平定齐地,结果陷入持久战,让刘邦趁机占领了关中,这就是分封制的弊端,权力分配不均必然导致分裂。

义帝楚怀王熊心,虽说仅仅是个傀儡而已,但是他身为反秦联盟的共主,“楚即便只有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必定是楚国”这般口号完全凭借他来维持着。

项羽把义帝迁到了郴县,而且后来竟然又杀了他,这样的话,就给了刘邦机会。

刘邦为义帝发丧,大哭一场,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拉拢诸侯,从此项羽从“反秦英雄”变成了“弑君者”,诸侯纷纷反叛,项羽的霸权失去了合法性,这是他分封制失败的重要原因。

项羽跟刘邦在那争斗,本质上呢,就是两种治理模式在相互对抗。在这场较量当中,他们各自代表着不一样的思想和方法,彼此之间产生了很强烈的冲突,而且一直处在对峙的状态,压根就没有要退缩或者妥协的样子。

在这个过程里,他们的理念一直在碰撞,与此同时也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给展现出来了。正因为这样,这场争斗不单单是一次权力的争夺,更是一场对治国方略的深入研讨。

楚地格外,看重血缘关联。项羽凭借项氏家族的亲眷,去管理国家。他麾下之人,大多为先前的贵族。可刘邦出自沛县,他竭力任用萧何、韩信等出身不佳之人。全面推行郡县制,并且在奖惩方面的规定,明晰。如此这般,人才汇聚之情形,恰似那始终流淌的江水,连绵不绝。

彭城之战,刘邦带56万联军去攻打项羽,不过却被项羽仅3万的楚军给打败了。可刘邦凭借着关中的粮草以及兵源补给,不但没有被击败,反而越打越强。而项羽则依赖诸侯为其输粮,导致后勤无法跟上,最终在垓下被围之时,“粮尽”无奈之下只能乌江自刎。

项羽的选择,不是不想称帝,而是现实不允许。

他带着那楚贵族所特有的基因,一心想要恢复诸侯共同之主的地位,不过却恰恰碰上了正在兴起的平民集中权力的这种趋势。

分封制下的松散联盟,抵不过郡县制的中央集权;贵族政治的任人唯亲,输给了布衣政治的任人唯贤。

项羽的“霸王”之途乃是贵族时代的末了一回奋力。即便遭遇失败,不过却能让我们瞧见,于历史转折的时期,其蕴含的复杂情状以及无奈之感。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权力的博弈之中,个人的理想,往往要向现实做出妥协;而且制度的选择,更是牵连着无数人的命运。

1 阅读:14

四方井军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