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诸葛瞻压力有多大?34岁直升卫将军,就怕别人说不如爹!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可他儿子诸葛瞻的故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景耀六年,曹魏三路大军攻打蜀汉,诸葛瞻带着蜀汉最后的希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可他儿子诸葛瞻的故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景耀六年,曹魏三路大军攻打蜀汉,诸葛瞻带着蜀汉最后的希望出兵绵竹,最后却兵败身死。

很多人说他是“纸上谈兵”,可要是把当时的情况说清楚的话,就会发现这事还真没那么简单。

那时候的蜀汉,早就不是诸葛亮在世时的样子了。

姜维连年北伐,把国力耗得差不多了。

景耀六年,曹魏伐蜀。整个蜀汉加起来,不到10万兵力而已。其中5万,跟着姜维守剑阁;而在成都附近,能打仗的,仅仅只有3万多人罢了。

诸葛瞻率领着这些人奔赴战场,号称有七万大军。其实这里面夹杂着许多临时招募而来的市井之兵以及屯田之军。真正能够奔赴战场的,仅仅只有2.5万而已。

再看邓艾的部队,说是偷渡阴平的奇兵,其实是精选的1.8万屯田兵加上5000羌胡骑兵,战斗力比蜀汉的杂牌军强多了。

蜀汉这些年人口才94万,差不多10个人养一个兵,早就到极限了,哪儿还有什么后劲呢?

江油守将马邈开城投降,好多人骂他胆小,可设身处地想想,他也没啥办法。

邓艾的军队,突然出现在江油,他赶忙向成都求援,不过只等来“坚守待援”这四个字。

江油仓库里的粮草,只剩3天的量了,而且自从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对江油的粮草储备,从“三年之积”变成了“月粮随运”,其实根本没存下多少粮食。

马邈倘若硬要拼斗,而且很快便会陷入断粮的困境,城中的百姓也会随之遭受灾难;虽说投降这件事并非光彩之举,然而却能够保全全城人的性命。

他这一降,邓艾得了江油的500匹战马,步兵为主的部队变成了机动骑兵,更是如虎添翼。

诸葛瞻因而失去了于涪城布防的那段时间,而且只能在那无险可守的绵竹平原去迎击敌人,这一仗其实从一开始便艰难无比。

邓艾给诸葛瞻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可真是戳中了他的软肋。

信里说“要是投降,一定上表封你为琅琊王”。

诸葛瞻虽为诸葛亮之子,不过因刘禅对黄皓的宠信,一直遭排挤于权力中心之外。

“琅琊王”暗指他山东的祖籍,邓艾这是在动摇他对蜀汉的归属感

信里还说“我的军队已经切断剑阁,姜维马上就要被擒”,其实剑阁还在姜维手里,邓艾故意夸大实力,利用诸葛瞻不了解敌情的弱点制造恐慌。

诸葛瞻从小读兵书,没经历过真正的战场,心里又一直想证明自己不愧是“武侯之子”,这么一激,就中了计,放弃了坚守涪城等待援军的稳妥策略,选择了冒险决战。

诸葛瞻的处境其实挺难的。

作为诸葛亮的儿子,他背负的压力比山还大。

诸葛亮一直忙于北伐之事,而且对他的培养方面,更多地是侧重儒学教育,与此同时并未让他在军队中去积累实际的战斗经验。实际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后续在军事指挥等方面的一些表现。

在蜀汉的后期,重点逐渐转移到任用关系亲近而且职位很高的人身上。诸葛瞻17岁就被封为了侯;34岁的时候,直接担任了卫将军,并且很轻松地就跳过了从基层将领开始、一步一步稳定成长的这个过程。

他手下的黄崇,还有李球等众人,也皆为名将的后代,并且同样欠缺实际战斗的磨砺。

这种“直升飞机式晋升”,让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想着打一场,大胜仗来证明自己,反而容易,冲动。

比如黄崇多次劝他“据险而守”,不过他却反而担心被人说“不如父亲”,执意要在那适合骑兵冲锋的绵竹平原展开决战,这样一来,便吃了地形带来的大亏。

后勤方面的问题,更是让诸葛瞻雪上加霜。

邓艾入蜀前,涪城仓库的粮草足够10万大军吃半年,可刘禅一道命令,把粮草全调去了剑阁。

诸葛瞻率军行至涪城之时,那粮仓竟是空空如也,几乎未见存粮,故而只好在绵竹就地征粮,此举使得百姓心中惴惴不安,惶恐不已。

邓艾占领涪城之后,而且居然得到了20万斛粮食,这样的话补给相较蜀军而言,反倒更加充足。

这其实是蜀汉长期“重前线、轻后方”所带来的后果。姜维掌权之后,把大部分粮草运往沓中进行屯田,而益州的腹地防御却变得空虚。邓艾恰恰是抓住了这样的一个漏洞,所以才敢让军队孤军深入。

再往深了说,蜀汉的问题早就埋下了伏笔。

刘备、诸葛亮重用荆州旧部,而益州本土的士族却长期被置于边缘地位,像马邈这般的益州将领,其心中原本就存有怨气,在那关键的时刻,自然也就不肯拼死作战了。

刘禅宠信黄皓,逼得姜维屯田避祸,中枢没人统筹防御,情报系统也瘫痪了,邓艾的军队到了哪儿、有多少人,成都朝堂居然没人能说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瞻即使再有本领,而且实际上想要扭转乾坤也是很难做到的。

诸葛瞻在绵竹的失败,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而是蜀汉30多年积累的问题总爆发。

兵力不够啦,粮草缺乏呀,人才出现了断档,派系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些问题仿佛无形的手一般,把蜀汉逐渐推向了那处于绝境的地方。

邓艾的奇兵只是导火索,真正让蜀汉崩塌的,是内部的千疮百孔。

诸葛瞻凭借着“名将之后”所带来的光环,不过却并未获得足够多的历练。在那极为巨大的压力之下,他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反倒成为了帝国崩塌进程之中的最后一块关键拼图。

他的故事,让人感慨,历史的走向,从来不是某个人能够单独掌控的,每一场成败背后,都蕴含着无数纷繁复杂的因果关系。

诸葛瞻的悲剧,而且是个人的无奈,与此同时也是整个蜀汉政权衰落的缩影。这种无奈,竟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大势交织的结果,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也反映出蜀汉政权在历史进程中的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