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都怕的狠人?3万精兵打刘备,却输给吕布一箭!

四方井军武 2025-04-30 20:34:53

提起袁术,估计多数人在印象里,就是个不成气候的草包,那可是既奢侈又荒淫,还妄自称帝。可您晓得不?这袁术出身于汝南袁氏呢,“四世三公”的贵胄门第啊,以嫡次子的身份出道,就当上了虎贲中郎将。

割据南阳的时候,“户口数百万”呢粮草充足,兵力强盛。对比庶出的袁绍,他的起点那简直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怎么就成了史书里的草包呢?

袁术暗藏的锋芒,而且曾经让东吴的雏形,居然差点儿就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孙坚当年依附袁术进行征战,死后所留下的部曲,像程普以及韩当,还有黄盖这些后来成为东吴名将的人,都暂时归入了袁术的麾下。

孙策为谋发展,也暂且投到袁术帐下。

那时周瑜与孙策关系甚好,袁术意欲招揽周瑜担任将领,可周瑜究竟有何反应呢?

《三国志·周瑜传》写得较为清楚,“袁术欲以瑜为将,而且瑜观察袁术终究不会有所成就”,径直就判定他难以成事

袁术那时,控制着扬州的部分重要之地,江东的六郡,已然呈现出了势力范围,不过他偏偏没有将其放在心上而去加以经营,硬生生地错失了把“东吴的最初模样”握在手中的绝佳机会。

要说袁术最大的短视,而且其实说真的,还得看孙策用那传国玉玺“赎身”这桩交易。这里面的“赎身”一词可以稍稍换成“换取自由”这样更具象的表达。接下来整个句子就变成了:要说袁术最大的短视,而且其实说真的,还得看孙策用那传国玉玺去换取自由这桩交易。

孙策拿玉玺做抵押,向袁术借兵数千。

袁术呢贪图玉玺象征的“天命”放虎归山。

孙策凭借这些兵,轻松愉快地脱离了控制,并且在江东地区展开了横扫之势,程普等那些曾经跟随孙坚的旧将,也都随之跟从而去了。

袁术得了玉玺,野心膨胀,却丢了逐鹿江东的核心力量。

后来孙策在江东站稳脚跟,袁术才知道啥叫追悔莫及,可天底下哪有卖后悔药的?

袁术军力强盛时,连曹操都得忌惮几分。

纪灵带领着三万精锐之兵前往征讨刘备,此举动致使刘备不得不赶忙向吕布请求救援;而且也就有了后续那辕门射戟的故事。

那时袁术的兵力,确实让各路诸侯警惕。

虽说后来吕布在江淮这一带打败了袁术,而且其实往前看的话,袁术在扩张之时,其军事方面的威慑力那可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说“曹操最怕的18将天团”这种说法确实有些夸张,而且其实袁术曾经掌控过孙坚的旧部等一些精锐力量,这是不可否认的史实。

决策方面的失误,更致使袁术错过了改写战局的契机。他屡次想重用周瑜,不过周瑜却宁可做个居巢长,也不愿予以辅佐。《三国志》中周瑜“观术终无所成”的判定已然成为了一种预言。倘若袁术能够得到周瑜的辅佐,战局或许会大为不同。

但他的目光短浅,让周瑜断定其必定失败。这“拒绝三顾周瑜”之事间接成就了后来赤壁之战的主角,说起来着实造化弄人。

袁术集团内部人才搭配出现失误,加快了其瓦解速度。孙贲、孙辅乃孙坚之侄,始终对袁术忠心耿耿,可袁术却偏偏信赖纪灵这等无能之辈。纪灵在讨伐刘备时遭吕布戏耍,毫无智谋可言;而且孙家的将才也未得到重用。

最终孙策借得兵力得以独立,孙贲等人虽仍在袁术处,却逐渐产生了背离之心。自家之人未能用好,外姓之人又不真心,如此这般的集团怎能不垮呢?

197年,袁术称帝,成为众矢之的。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方对其围剿。《后汉书》提及他,“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余粱肉”;奢侈无度,致使粮草匮乏,手下之人也皆离心离德。称帝仅两年便败亡,说“百日王朝”或许稍显夸张,不过这倒行逆施的速度,竟然快得令人诧异。

谋士们对袁术也是心灰意冷。主簿阎象曾进谏:“昔周自后稷至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三国志袁术传》注引《典略》)可袁术根本不听,杨弘、张勋等谋士再怎么劝也没用,最后只能集体摆烂。谋士都不干活了,这集团还能好?

袁术败亡后,历史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孙坚的旧部,以及扬州的士卒,大多归附了孙策。程普、黄盖这些,曾经属于袁术麾下的将领,后来成为了东吴的柱石。孙权称帝的班底,不少都源自袁术遗留的遗产。说“袁术旧部承包东吴半壁江山”,一点也不夸张,这种荒诞的反转,居然让人完全没有预料到。

要说袁术是草包呢,他曾经坐拥强兵,还控有要地;可要是说他是枭雄,他目光短浅,决策失误,竟然把一手好牌给打烂了。

他不是毫无实力的庸人,而是有野心无远见的悲剧者。

传统史观里,他呢是那种奢侈荒淫,又无谋称帝的反面典型;可细细去考究那些史料,他的那巅峰状态以及迅速腐朽,却深深影响了三国的走向呀。

这样一个,被历史简化为笑柄的人,背后藏着,多少值得玩味的争议与思考?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总有些被轻描淡写的人物,藏着改写走向的关键,等着后人去探寻真相。

0 阅读:0

四方井军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