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突然对华释放罕见善意,不仅派高级代表团赴北京磋商敏感议题,更公开呼吁中印建立“健康竞争关系”。这一外交急转弯背后,折射出印度在美印关系遇冷后的战略焦虑——当美国关上谈判大门,印度正试图通过转向中国寻找生存空间。
美印关系的戏剧性转折成为关键推手。特朗普政府自连任后,对印度展现强硬姿态,在闭门会谈中多次以“对等关税”为由施压新德里。据《外交政策》披露,特朗普在3月白宫会谈中直言:“印度对美国产品征收的关税高得离谱”,令莫迪的关税豁免请求彻底落空。这种赤裸裸的贸易威胁,迫使印度重新评估其外交布局。
边境问题的阶段性突破为中印破冰创造条件。自中印领导人俄罗斯会晤后,双方重启边境事务磋商机制。两国恢复中断五年的直航,印度朝圣者重新获准进入西藏。尽管雅鲁藏布江水电站争议仍在发酵,但《环球时报》引述专家分析称,印度已从“军事对抗”转向“管控分歧”的务实路线。
经济需求驱动印度战略调整。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和关税壁垒,印度开始放宽外资准入,主动吸引中企投资新能源和基建领域。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期表态称:“稳定对华关系是确保供应链安全的关键。”这种转变被《印度快报》解读为“用中国市场对冲西方风险”的生存策略。
但印度的摇摆性仍引发警惕。印度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中突然支持美国提出的碳排放方案,暴露出其“两头下注”的惯性。有分析指出,莫迪政府可能重演“外企收割”套路——先吸引投资再设置壁垒。正如《现代外交》所言:“印度的诚意需用时间检验。”
对于印度的示好,中国展现出战略定力。外交部发言人近期强调,中方愿与印方共同维护边境和平,但“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随着金砖国家峰会临近,中印能否在数字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达成实质合作,将成为检验印度诚意的试金石。
当前的地缘政治变局中,印度正试图打破“非美即中”的二元困局。莫迪的转向既是无奈之举,也是现实选择。正如国际战略研究所报告所言:“印度在东西方夹缝中寻求战略自主权,但其反复性可能成为最大障碍。”对于这个14亿人口的邻国,听其言观其行仍是必要的外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