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这位曾经家喻户晓的春晚常客,如今却消失在大众视野当中。
风光过后,他的名字依旧响亮,但围绕他的,却是徒弟出走、公司困局以及他人生中的诸多争议。
是什么让这个当年舞台上光芒四射的“草根明星”,走到今天的境地?
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他遇人不淑?
当我们回望他的过去,那些夹杂着欢笑和争议的岁月仿佛还在眼前,但留下的,是更多未解的疑问。
1957年,赵本山出生在辽宁铁岭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
6岁时,母亲的离世像一道晴天霹雳,年幼的他失去了最重要的依靠。
不久后,父亲也离开了家,从此,赵本山成了孤苦无依的孩子。
在这段最灰暗的日子里,是盲人二叔接过了照顾他的责任。
这位视力尽失但心思通透的亲人,成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道光。
二叔不仅抚养了赵本山,还带他走进了二人转的世界。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或许没有玩具,没有多彩的生活,但赵本山却得到了比这些更珍贵的财富——一技之长。
田间地头、灶台火旁,成了小赵本山的舞台,他学会了如何用二人转和三弦给人们带来欢笑,也在年少的岁月里种下了改变命运的种子。
1982年,铁岭艺术馆长李忠堂为赵本山的艺术生涯打开了另一扇门。
当时李忠堂创作了一部二人转剧目《摔三弦》,需要一个有盲人表演经验的演员,赵本山凭借从小与盲人二叔生活的经历脱颖而出。
他只用了三天时间熟悉剧本,正式演出时将角色刻画得惟妙惟肖,这场演出让赵本山初尝成功的滋味。
后来,他与潘长江合作的《瞎子观灯》火遍东北,从此,东北的演艺圈里,多了一个名叫赵本山的传奇人物。
1983年,在姜昆的推荐下,他第一次参与春晚录制,但因节目“不够喜庆”而遗憾被毙。
直到1990年,他凭借小品《相亲》才真正登上了春晚舞台。
这部作品充满浓郁的东北特色和生活气息,他独特的腔调和朴实的表演,让全国观众捧腹大笑,也让他一夜成名。
从那以后,赵本山成为了春晚的标志性人物,连续21次登台,为无数中国家庭带去了欢乐。
《卖拐》《不差钱》等经典小品,更是让他的名字与中国喜剧画上了等号。
然而,事业上的辉煌并没有让赵本山的个人生活一帆风顺。
成名后,他与糟糠之妻葛淑珍离婚,这段婚姻曾经被人津津乐道,也因他的事业变化而走向终结。
离婚后的赵本山,不到一年便与马丽娟再婚,此事一度成为外界热议的焦点。
而本山大叔面对采访,也自嘲:“其实,我算是陈世美他二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方面,我平生就这么一个‘污点’。”
与此同时,赵本山的事业版图也迅速扩张,“本山传媒”一度成为娱乐产业的巨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庞大的“帝国”也难以维系昔日的辉煌。
首当其冲的就是,徒弟们与赵本山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起来。
当初,赵本山的得意女弟子张玉娇的直播控诉赵本山与公司的种种不公,一时间让赵本山陷入到舆论漩涡之中。
虽说,赵本山的妻子马丽娟与关婷娜第一时间为赵本山澄清并站台,但是赵本山的声誉已经受损。
后来,“赵四”刘小光竟然也与赵本山分道扬镳,这让本山大叔也伤心不已,彼时网友们纷纷猜测这不会与德云社当年一样吧?
更令人惋惜的是,曾经亲密无间的师徒情谊在利益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屋漏偏逢连夜雨,本山传媒的管理模式也饱受诟病,尤其是严格的管控制度一众让徒弟们感到不满。
而且徒弟们的收入也要上交公司统一分配,这种“师徒制”管理方式与现代娱乐产业格格不入,同时资金链紧张也成为困扰公司的大问题。
最后,多个投资项目被迫终止,部分艺人出走,公司规模不断缩水
曾经庞大的 “本山帝国”,如今却摇摇欲坠。
回首赵本山的一生,他经历过辉煌,也品尝过苦涩。
那些陪伴他一路走来的徒弟和伙伴,有的选择离开,有的反目成仇。
如今,已经67岁的本山大叔,在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也明白了许多,
就算自己再有名气或者再有多少财富,也挽回不了与徒弟们的感情,名利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