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开始,中泰两国将永久实施互免对方公民签证的协议,而新加坡总理公署也宣布与中国实施30天的互免签证政策。这意味着自此以后,中国游客无需再申请签证即可进入这些国家。
然而,在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内的大部分大学仍然对外关闭大门,严格控制入校。非本校人员若要进入校园进行参观或学术交流,需在线争取有限的名额,并在通过大门闸机时接受刷脸和身份证验证,入校手续相比起入境新加坡和泰国都更为繁琐。
教育部显然察觉到了社会上对于大学校园开放的强烈呼声,近期在官方网站公布了对于《关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通过校园开放服务城市和区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案》的答复。教育部在回应中表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对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他们将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依法保障高校合法权益。同时,鼓励高校在不影响正常秩序和学校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平衡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并指导高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然而,实际执行中这些计划似乎进展甚缓。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大部分大学仍然在校园开放方面进展较为缓慢。北京大学最近向媒体表示,他们正在有序推进校园开放,适时调整政策,使进出校门更加便捷和快速。然而,目前人们看到的情况是,包括北大在内的大学,依然需要通过网上预约,而能否成功预约则成为一个不确定的因素,之后还需通过闸机刷脸和验证身份证。
北京大学计划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来优化校园开放流程。这些措施包括:优化东侧门专用入校通道,设置校外远端的「初步核验岗」以主动进行预检,将已预约人员和咨询人员分隔开,并利用链柱设定“排队等候区”和“人工核验区”;在校内空闲区域设置安检区,以提升通行效率。对于团体入校,将采取“整车放行、校内核验、人员抽检、专人接待”的原则,并将东侧门停车场设置为落客核验区域,以实现“顺向可通行、落客即驶离”的效果,并同时实施总量控制,防范校门拥堵。
作者通过夸张的描述,比喻了一些管理冗余和过多的程序。作者认为,本来可以简单解决的问题,却因为坚持保留一些繁琐的程序,导致了整个管理过程的庞大和社会成本的增加。他提到了2008年之前的校园,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关卡和监控设备,却并没有发生许多安全事故,也没有对教学与科研秩序造成影响,因此质疑了当前校园管理中一些过度的措施。
在应对社会对校园开放的压力下,清华大学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扩大校园开放规模并简化入校程序,以加强清华大学优质育人资源的辐射。然而,对未来的开放承诺主要集中在完善入校服务平台、简化入校报备系统、调整开放日预约时间段、优化车辆入校方式等方面。
社会上期待真正无障碍的开放措施,但在所描述的清华大学的承诺中,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改变。预约、闸机、核验等环节仍然存在,并未出现真正的无障碍开放。因此,作者质疑所谓的开放实际上是一种对社会舆论和大众的“假开放”,并表达了对当前管理措施的不满。
同时,最近清华大学向内部发布通知,规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北大清华将进行交互身份核验,实现两校师生之间的畅行互通。然而,有评论指出,这个通知初看似乎是有关“开放”的消息,但仔细一看却发现它更像是一个扩大版的“封闭”故事。这相当于向社会传达了一个信息:清华是北大人的清华,北大是清华人的北大,但清华北大并不属于社会。
这两所中国顶尖大学本应成为开放的典范,但却选择保持固步自封,设立土围子,人为地划定社会孤岛,形成典型的“精英俱乐部”。这引发了对中国大学应有的开放精神的疑问。这样将自身与社会隔离封闭的大学,又如何培养出具有开放精神的新一代国之少年呢?这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