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教师退出机制”是把双刃剑,依照3个原则推进,才能规避风险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有很多关于“教师退出机制”的信息,估计是开学在即,有人故意找一些话题。不过现在教师群体已经饱和,部分地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有很多关于“教师退出机制”的信息,估计是开学在即,有人故意找一些话题。

不过现在教师群体已经饱和,部分地区确实已经在试行“教师退出机制”。从激发教师群体活力、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等角度看,“清退”一些不合格的教师是应该的,但“教师退出机制”是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1)

不管是教育领域的从业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很关心“教师退出机制”,因此我们要慎重为之,只有依照3个原则推进,才能规避风险。

第一个原则:“稳”字当头

任何措施的推进,都要控制“速度”,不能过急,必须是“稳”字当头。欲速则不达,“求快”会让体系变得不稳定,带来的结果也往往事与愿违。况且教育是非常敏感的,也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我们需要多一些安宁、安心,少一点的焦躁、浮躁。

换言之,只有“稳”,才能把事态的发展控制在预期范围内,很多意外才可以避免,许多规则才可以优化;也只有“稳”,政策的推行才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模式。

第二个原则:因地制宜

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情况,各地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措施和细则,不能搞全国一盘棋。

比如有的地区教师超编现象已经比较严重;有的地区年龄大的教师较多,年轻教师较少,出现了明显的“年龄断层”,这个时候我们制定细则就要把人员“断层”的情况考虑进去;有些地区财政状况不好,年轻教师“出逃率”高,高校毕业生不愿意来,此时硬性推出“教师退出机制”可能会引起教师队伍的“强烈波动”,不利于基础教育的稳定发展。

简单地讲,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地区的接受程度合理有序地推进“教师退出机制”,尽可能让政策发挥最大效用。

第三个原则:公平公正,兼顾人性

既然是“教师退出机制”,就肯定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流程“清退”部分在职教师,这就意味着有人会丢掉饭碗。所以我们一定要慎重,要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执行政策,不能误伤一线教师。

首先我们要广泛征集意见,制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以及科学透明的评价流程。

其次我们要避免出现“一言堂”,不能以领导的喜恶为标准,要重点参考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等。

第三我们要兼顾人性,不要随意给教师贴上“不合格”的标签,要深入调查,了解原因:为什么教学能力不行?为什么教学态度有问题?该帮扶的就要提供帮助。规章制度是冷冰冰的,但校园环境应该是热乎乎的。

2)

数据统计,全国中小学在职在编教师人数超过1000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我们从这个群体中甄别不合格的工作人员,并清退他们,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教育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必须要慎之又慎,要保持科学的态度,要实地调研,不能坐在办公室拍板。

其实我们不应该总是盯着教师这个群体,全国有几千万吃公家饭的体制内人员,中小学教师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门,中小学教师的素养需要提升,那其他体制内员工的素养同样需要提升,我们不能只优化教师的人员结构,而不考虑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企员工等群体的人员结构。

也就是说,“教师退出机制”完全可以扩充一下,把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机构工作人员全部涵盖进来。大家根据自己的行业特色、工作性质,制定各自的“清退”标准和相应的细则,标准可以不一样,但“清退率”一定要保持一致。

如果真的能做到这样,推出“退出机制”的阻力就会小很多;如果做不到,就难免会有人闲言闲语,毕竟大家都是吃财政饭的,不能厚此薄彼嘛。

今日话题:你听说过“教师退出机制”吗?你认为“清退”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轶工坊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