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不能只加“量”

冯海宁 2025-04-29 18:56:49

承担“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的托育服务,事关千家万户,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配套支持措施。然而,记者近期采访发现,当前多地普惠托育发展遭遇尴尬:一方面,许多家长有强烈的送托需求,却找不到合适托位;另一方面,不少建好的托育机构乏人问津,面临招生难题。

普惠托育关乎国计民生。近年来,我国多部权威文件均支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加上家长有需求,在政策和市场推动下,截至2024 年底,全国已建成普惠托育机构 1.8 万家,提供托位 260 万个

按说,普惠托位供给增加解决了家长之忧,让托育机构走向良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不少家长因为托育机构“太远”“太贵”“条件太差”“不收不到一岁的孩子”等原因,难觅适合自己的托育机构;同时,部分托育机构却乏人问津导致“吃不饱”,如某机构100个托位只招到17个孩子。

从全国情况来看,多地调查中超过三成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有送托需求,但目前全国实际入托率仅为7.86%。这意味着普惠托育服务的供需严重不匹配。这既没有解决部分家长托育之需,也造成部分普惠托位闲置浪费。如果不能解决“家庭送托难”与“机构招生难”,普惠托位增加越多,浪费问题越严重。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普惠托育服务“供需错配”?媒体调查后给出如下答案:重建园盖楼轻专业服务,难获家长信任;片面追求“完成指标”,托育有效供给不足;孩子入托花费大人一半收入,普通家庭负担难。这对于各地完善普惠托育服务都有一定警示意义,媒体给出问题解决办法也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简单来说,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不能盲目急躁,而是要根据群众托育需求“量体裁衣”。譬如,有家长反映托育机构太远,说明当初规划建设偏离了居民集中居住区域;“太贵”说明其收费超过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有心托育却无力负担;“条件太差”或对孩子“挑肥拣瘦”反映出服务标准和态度问题。

因此,无论是各地有关部门还是托育机构都要意识到,普惠托育服务只有适配群众需求,才有存在价值和发展前景,否则,就只是“好看的花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浪费的不只是投资人的钱,也是在浪费财政补助资金;影响的不只是民生,还有人口大计,因为普惠托育关系到适龄人口生育意愿。

那么,如何让“供需错配”变成“供需适配”?从规划建设角度而言,新建托育机构要紧紧围绕“人”,要考虑大部分家长接送孩子的便利性。从服务收费标准看,各地要根据人均收入水平合理确定收费标准,财政补贴力度要相应加大。从服务质量看,要建立健全托育服务标准,还要对托育机构加强监管。

如果各地难以把握“供需适配”的度,不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就是说,认真倾听家长对托育服务需求,然后根据多数需求“量体裁衣”提供服务,那么普惠托育“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就有解了。坦率说,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只简单增加量的供给远远不够,还要围绕“质”“价”等方面做足文章。

0 阅读:5

冯海宁

简介: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