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街道黑白丧葬风、路边草坪剃寸头,今有三河市“三色”限令,为什么这样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奇葩事情,前赴后继、层出不穷?
盖因地方执政主官没有修好三门课: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课这绝不是空话、套话、场面话,心中不以人民群众为执念,早晚得塌方。
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从老人家开始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三大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以人民为中心,八项规定,哪一条不是“天条”。

八项规定第一条规定
三河市“限色令”,起码在三个方面走在群众反面:
1、在经济形势低迷形势下,商户本就经营困难,收入支出以分毛计算,强制换门头动辄千元,增加群众负担。
2、被曝光后,“不怕麻烦自己换”,群众换回又增加一次负担。
3、限色令前肯定没搞调查研究、征求群众意见。相信群众对统一规范整治门头这项工作本身,不会有太大意见。例如统一规定门头长、宽、高上限,就像农村宅基地上建房地基限高一样,还有规定门头上不能写电话号码等,会有啥意见?
错在禁止具体颜色,大错在禁止红色,三河市自己曝出的视频说,方案征求了“专家”意见,可见没有征求群众意见,根本没把群众放眼里。
网络舆情的公共管理课在县级行政区域,县委书记可以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有体制内吃财政饭“在编”人员的升迁、调动、奖惩等都是一句话的事儿。土地、规划、城管、宣传、公检法等职权,也比城市的行政区要高的多。辖区内的企业、商户、其它组织,为了生存也会能忍则忍,接受一些不合理的管理。

但有些主官们被权利的迷雾吹晕后,很容易忘了另外一件事情:你管的辖区有界限,但互联网无界限;你能管住手下几千名干部和企业商户的嘴,但管不住全国亿万网民的嘴。
这个三河市的“县太爷”,就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不懂网络舆情塌方课。一张图片引爆网络后,从各级官媒,各种自媒体,到随便有手机的网民,人可讨伐,过去一隅的地方大员,在网络的世界里啥也不是,成了全国人民的“批斗”对象,既丢官又丢人。
所以地方主官必须修学网络舆情公共管理课,要旨很简单,就是你在一意孤行推行“地方政策”时,不仅要评估当地社情民意,还要评估是否会引爆网络舆情?舆情风向是支持还是反对?出现舆情能否自圆其说?能否控制化解不了遭到反噬?
要从灵魂深处、刻骨铭心记住一点:无数次的网络舆情事件已经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部分网民反对的事情,一定是错误的,大部分网民支持的事情,一定是正确的。网民不会发官帽,但会摘官帽。
城市管理的文化美学课城市管理者还要掌握基本的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美学常识,各地出现的什么福禄寿大厦、五粮液酒瓶大厦、轮胎大厦、棺材地铁站等丑陋建筑,和各种城市景观的一刀切管理,都是领导者这门功课欠缺所致。
三河市这次限“红、蓝、黑”三色,可以说连基本的色彩美学常识都不懂。图像色彩有三原色,从摄影上说是红、绿、蓝,从美术上说是红、黄、蓝,在三原色的基础上才生出万千色彩。
三个原色中,红色是暖色,热烈、喜庆、兴奋,商家为示热情欢迎、求生意兴隆吉意,门头多用红色元素。
蓝色是冷色,平和、明静、安全,是万能背景色,商家多用其为背景色设计门牌。绿色在自然界中是常见主导色,但在摄影和美术作品中是最不讨喜的颜色。优秀的图像创作极少用纯正绿色的,都要做降低饱和度、明度或偏色处理。
你把红色和蓝色两个原色(基色)都禁了,只剩一个绿色原色,会变化出什么好看的颜色?
事实也证明,三河市很多商铺门头标志去红、去蓝、改绿后,非常难看,例如蜜雪冰城、红十字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等,连基本的审美都没有。

这个绿色打底的宣传牌好看吗?
至于红色在国家历史征程、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含义、情感属性,三河市更是愚昧无知或置若罔闻。
三河市主要领导的这三门功课可以说样样不及格,又赶考在一起,所以才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