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座宁静祥和的小镇上,老杨家的大名如雷贯耳。他家虽说不上富可敌国,但在当地也是屈指可数的富户。老杨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财富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腰包日益鼓胀,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而,老杨的眉间却总是萦绕着一抹忧愁。
老杨已年逾四十,成婚二十多载,家中仅有几个女儿,儿子却始终不见踪影。每到夜深人静之时,老杨常常独自叹息:“我辛辛苦苦积攒下这么多财富,却没有儿子来继承,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这一天,镇上来了一位算命先生。他算卦极为灵验的消息,就像一阵风似的迅速传遍了小镇的每个角落。老杨听闻后,赶忙亲自将算命先生请到家中。只见那算命先生紧闭双目,手指掐算着,口中念念有词。过了一会儿,算命先生对老杨说道:“杨老爷,您这些年确实赚了不少钱,可您为人太过吝啬。您瞧瞧,您如此富有却还住着老房子,即将投胎的孩子看到这种情形,谁愿意到您家来呢?若想得到儿子,必须把老房子翻盖成一座大房子才行。”
老杨听后,心中反复思量着算命先生的话,觉得似乎颇有道理。自己虽说家财万贯,可平日里确实极为节俭。现在住的这三间大瓦房,还是从父亲那里传下来的,虽说还能勉强居住,但已经破旧不堪,确实是到了该翻盖的时候了。
于是,老杨请来了当地赫赫有名的瓦匠和木匠。这二人刚到老杨家时,心中还暗自高兴。毕竟老杨家的富裕在镇上是众人皆知的,肯定不会亏待自己。可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老杨家即便有钱,那吝啬的习性却根深蒂固,丝毫未改。
老杨毕竟是靠生意起家的,深知诚信的重要性,所以工钱倒是一分不少地支付。但在二人的吃住方面,却小气到了极致。瓦匠和木匠心中别提多窝火了。以往他们到别人家盖房子,不管主人家贫富贵贱,都是好酒好菜招待着,哪像在老杨家,每餐都是咸菜白萝卜,连一点荤腥都看不到。
中间的时候,木匠和瓦匠实在忍不住了,向老杨抱怨道:“杨老爷,我们每日在此辛苦劳作,怎么连点肉都吃不上呢?”老杨却陪着笑脸说:“二位啊,我家向来不吃肉,我平日也是咸菜白萝卜,只有过节才吃肉。”瓦匠和木匠心中有气却也无可奈何,毕竟是来挣钱的,只能主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不过,两人心中暗暗下了决心,老杨啊老杨,你如此抠门,等这新房子盖好了,绝不让你住得安稳。
要知道,这瓦匠和木匠可不是平凡之人,他们都懂得一些神秘的手段,在以前,可没人敢轻易得罪他们。老杨无意间就把这两人给得罪了,他这新房子以后还能住得踏实吗?这个疑问就像一团迷雾,沉甸甸地笼罩在老杨家的上空。
老杨家的大房子建造速度极快,仅仅一个多月就基本完工了。完工那天,瓦匠趁着无人注意,悄悄从怀中掏出一个自己精心制作的泥人,放在了老杨家的房门下面。那泥人栩栩如生,手中握着一把尖刀,正对着房间。他心中恶狠狠地想着:“看你老杨还抠门,这就是你的报应。”
而木匠呢,也早有准备。在上大梁的时候,他偷偷在大梁上放了一个用木头雕刻的小马车。这可是木匠们常用的一种镇物,只要这马车在房梁上,老杨家不管挣多少钱,都会被这马车拉走,必定破财破产。
房子盖好后,瓦匠和木匠领了工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之后的几年,他们几乎没有再关注老杨家。在他们心中,老杨家肯定是要衰败的,用不了三五年就得沦为普通人家,还有什么可关心的呢?
然而,命运就像一个捉摸不透的顽童,总是不按常理出牌。老杨家不但没有衰败,反而愈发兴旺发达。老杨的生意如同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商铺几乎遍布整个州县。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新房子盖好后的第二年,老杨的老婆就怀上了身孕,而且一下子给他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
这可把瓦匠和木匠彻底搞糊涂了。他们怎么也想不通,难道自己从师父那里学来的本事不管用了?还是老杨后来得到了高人的指点,破了他们下的镇物?
两人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不约而同地来到了老杨家门前。两人在大门前碰面的时候,都吃了一惊。木匠先开口问瓦匠:“你怎么也到这儿来了呢?”瓦匠像是叹了口气说:“当初我在他家大门下下了个镇物,本想让他家不得安宁的,没想到他家越过越好了。”
木匠一听,也一拍大腿说道:“兄弟啊,我和你一样啊。当年他那么抠,我也生气,就在他家大梁上做了手脚,放了个马车,想把他家的钱都运走,谁知道他生意还越做越大了。”
这时,木匠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急忙问瓦匠:“兄弟啊,你当初在他家门口下面到底放了什么镇物啊?”
瓦匠回答说:“我放了一个泥人手拿一把大刀,正对着他家的房门。”
木匠一听,微微一笑说:“唉,果然如此啊。我们这不是弄巧成拙了吗?这不是害了自己吗?你看看现在的你,再看看我,我们两个这些年都落魄成什么样了?这些年我们是钱没挣着,人也没混到啊!看来这就是我们两个的报应了。以后做人还是要善良一点,缺德事可真的不能干了。
你想啊,你在他家门下面放个拿着刀的泥人,而且正冲着他家的房门,我那马车还敢往外面运钱吗?他不得把钱收得死死的,一分都不敢往外运,看来这一切都是注定的。”
瓦匠和木匠面面相觑,心中满是懊悔,可这世上又没有后悔药,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了老杨家。从此,老杨家在镇子里的传奇故事又多了这么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插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