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各位同学共同探讨2025年广东省考申论一卷第二题的答题技巧。
题干为:如果你是G市科技局的工作人员,请根据材料5中与会者的发言摘录,梳理G市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30分)
要求:
(1)问题梳理全面、准确;(2)对策建议合理、有针对性、具体明确;
(3)紧扣材料,条理清晰;(4)篇幅不超过300字。
通过分析题干,可以得出以下五个答题要点。
一是注意虚拟身份——科技局工作人员,答案要注意职权范围和语言语气。
二是答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第二部分是对策建议。
一些文友会问,是一个问题一个对策,还是集中提问题,再集中提对策建议,或是两种形式都可以?
答案是:问题全部写完,再集中提对策,其他方式不对!为什么呢?
因为作答要求明确提出“紧扣材料,条理清晰”,什么叫条理清晰呢?简单来讲,就是分条分类。
如果采用一个问题一个对策的答案组合方式,问题部分和对策部分,都做不到分条分类,两个部分的内容还会相互交叉,不符合“条理清晰”的作答要求。
三是不能完全按照给定资料的顺序组织答案,因为答案涉及问题和对策两部分,为了增加答题难度,两部分答案内容,必有相互交叉之处。申论试卷越难,交叉的内容就越多,就越不好得分。
四是作答要求中有“问题梳理全面、准确。”什么是梳理呢?
梳理是将散于材料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分层,形成逻辑清晰的表述。
有三个特征:
1.分析问题本质:从现象中识别问题的根源。
2.归类整合:将相似问题合并,避免重复。
3.优先级排序:按材料中的逻辑顺序排列。
因此,要分析、提炼主要问题,并分类排列,不是机械化地堆砌关键词。
五是问题部分的文字,要少于对策部分的文字。为什么呢?
梳理问题主要考察考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但这种能力在第一题概括题时,已进行了重点考察;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没有考察。因此,从命题者的角度看,这道题也应该以对策建议为主,这样才能实现综合考察考生能力的目的。
一般来讲,问题要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一,对策要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二。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给定资料。
给定资料第一段:近日,G市科技局举办圆桌论坛,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G市“如何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以下是与会者的发言摘录。
政论文评析:
本段介绍会议背景,没有涉及问题,也没有对策建议。但要注意这段的主体“科技局”,对策可能会用到,因为作答要求有“具体明确”,要写清楚实施对策的主体。参会人员身份是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说明文中观点大多正确。如果参会的有“网友”之类的人员,就要注意其观点是否有失偏颇。
给定资料第二段:市农科院叶研究员:我们以前曾直接找企业去做技术转化,但最后总碰到各种问题。科研人员如何了解产业现状和企业需求,成果转化如何服务产业发展,这始终是我们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我的研究方向是发酵技术,我们把最新的发酵技术引入果蔬加工领域,开发出高活性的果蔬发酵专用益生菌剂。我们的技术已经在4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成功开发了果汁、酸奶等产品,大受欢迎。我们成功的经验,主要是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对接上了,不少科研成果转化不顺利,就是因为没有把准企业需求,科研成果跟产业发展脱节。
政论文评析:
这段发言人员的身份为研究员,且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很成功。因此,发言提出的问题,是其在具体实践中经历过的,必然是重点。
这些文字中,哪些是问题呢?
直接问题是:不少科研成果转化不顺利,就是因为没有把准企业需求,科研成果跟产业发展脱节。
间接问题是:科研人员如何了解产业现状和企业需求,成果转化如何服务产业发展,这始终是我们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成功的经验,主要是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对接上了。
要想搞清楚这些内容,哪个是主要问题,就必须把握这段文字的关键词。
这段的关键词是什么呢?很显然是“研究员”和“需求”,也就是研究员没有把握“需求”,什么需求呢?主要是企业需求,次要的是市场需求。
搞清楚后,答案就清晰了。
需要说明的是:“不少科研成果转化不顺利”不是“转化中”的问题,且不是“研究员”发出的动作;而“没有把准企业需求,科研成果跟产业发展脱节”才是问题。同时通过分析得知,要把成功经验中的“市场需求”转变成问题。
给定资料第三段:市社科院廖教授:我接触过不少科研人员,他们的很多研究成果是有产业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但没有去做转化,只是把论文发表作为第一目标。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还没有把科研成果转化纳入科研评价体系,有的虽然纳入了但权重较低,实际上还是把论文发表、课题申报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另外,据我了解,在科研成果转化中,有些单位对科研人员设置的收益比例明显过低,还附加了不少限制性条件,打击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政论文评析:
这段发言人员的身份为教授,主要是通过“第三视角”来评价科研成果转化。
上段的主体是“研究员”,但这一段除了“研究员”,又引出“高校和研究机构”这个主体。因此,我们需要把属于“研究员”的问题归集到上一个问题答案中,把属于“高校和研究机构”这个主体的问题,放在这个问题答案中。
研究员的问题:但没有去做转化,只是把论文发表作为第一目标;
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问题: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还没有把……打击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通过分析本段内容,我们知道,研究员的研究成果是有产业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但为什么不进行成果转换呢?根本原因就是研究员的积极性不高。
为什么研究员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单位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等原因。
但这些都是客观原因,有没有主观的呢?
在这段中,我们没有看到具体内容。但研究员积极性不高肯定是重要问题,因为不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再怎么解决也没有用。因此,必然是采分点。其中,论文发表只是表现问题,不能作为答案要点。
那么,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关键词为:评价体系、评价标准,收益比例,限制性条件,这几个方面互不包含,且都非常重要,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研究员不积极转化科研成果。
给定资料第四段:报社记者张女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应涵盖三个元素,一是学术成果质量;二是技术经理人,这个指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人员;三是企业和资本。一个项目具备这三个元素,转化成功率是比较高的。据我了解,第二个元素是成果转化链条中的短板,这支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也不够高。科研人员创业、转化自己的科研成果,应该去找个经验丰富的技术经理人,这样可以避免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一些自己不擅长、不太懂的东西,科研和转化毕竟属于不同的领域。说得大一点,就是要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通道和桥梁,培养高水平的技术经理人,搭建企业和科研机构沟通的平台。
政论文评析:
这段发言人员的身份为报社记者,特点是见多识广,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对策。
这段的主体是什么呢?很显然技术经理人。
前两个方面问题的主体分别是研究员和单位,这段的主体是技术经理人,这三个主体形成了分条分类的答案结构,实现了作答要求中的“条理清晰”。
技术经理人有什么问题呢?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也不够高。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对策,那就是“培养高水平的技术经理人,搭建企业和科研机构沟通的平台”。
我们来理顺一下给定资料的逻辑:研究员研究科研成果——单位鼓励和支持研究——研究成果由技术经理人推荐给企业,这样就完成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全过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上面这种问题的分类方式是正确的。
有些同学会问,企业不是需要销售吗?为什么企业没有问题呢?
因为企业不属于“科研成果转化中”这个链条的主体,而是最终的受益者,因此,不应该有问题。但可以对以上三个主体提对策建议。
给定资料第五段:青年学者苗博士: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我也渴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产品,既推动产业发展,自己也能获得回报和收益。但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是,评价体系主要是以学术论文、纵向科研项目为主,高校科研工作要跟着这个“指挥棒”走。我们很多老师常年埋头做研究、写论文,确实没有多少市场意识、产业意识,对产业发展方向和需求也不是很了解,如果有机构辅导一下就好了。我也看到有些成果转化失败的例子,投入的经费、智力、人力都打了水漂,我们也有一些顾虑,万一转化失败了怎么办?对我们而言,风险太大了。
政论文评析:
这段发言人员的身份也是科研人员,与之前研究员属于同一主体,因此,组织答案要将这段的问题,融入到第一点问题中,实现“条理清晰”。
这段关于科研成果转换有什么问题呢?
“评价体系;没有多少市场意识;产业意识,对产业发展方向和需求也不是很了解”,这些在第一、第二个问题中,均已涉及,合并即可。
“我也看到有些成果转化失败的例子,投入的经费、智力、人力都打了水漂,我们也有一些顾虑,万一转化失败了怎么办?对我们而言,风险太大了。”
这些的确是问题,逻辑是:为什么研究员主观上对科研成果转换不积极?因为存在风险,担心失败。失败会产生什么后果?“投入的经费、智力、人力都打了水漂”。但这个问题表述过于麻烦,且没有包括问题的全部后果,需要将其概括为更加精炼的词语。
同学们有这个能力吗?肯定是没有的。因此,要回到给定资料中,寻找申论命题者给出的善意提示。
就是这段文字中的“回报和收益”。同学们,看到这里,是不是突然对申论恍然大悟了呢?同时,这段也提及一个对策,“如果有机构辅导一下就好了”。
给定资料第六段:某科技公司王经理:科研成果转化问题,我们企业也高度关注。企业更在意技术在产品应用中的性价比和市场前景,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先进程度,做科研的老师应当注意这一点。高校的科研导向、评价体系确实要把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这个要素加进去,权重设置也要合理。可以让高校教师、研究生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深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运营模式,把论文写在生产一线。
政论文评析:
这段发言人员的身份也是企业领导,已经不在题干“科研成果转化中”的范畴中,因此,这段的内容,只能作为对策建议。包括什么呢?
这段文字的第一句话没有对策建议。
这段文字的第二句话是复句,重点内容是“企业更在意技术在产品应用中的性价比和市场前景”,将其去掉修饰成分,留下“性价比和市场前景”,这是对研究员的对策建议。
一些同学会有疑问,为什么这句话重要呢?如果各位同学不理解,可以看看作答要求中的“有针对性”,就可以理解了。
什么叫有针对性?企业是“科研成果转化”整个链条的最终端,最有发言权。
这段文字的第三句话是对高校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为:在科研导向、评价体系中加入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并合理设置权重。
这段文字的第四句话是对科技局提出的对策建议,即:可以让高校教师、研究生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深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运营模式。这里需要注意:这个主体与上两个主体完全不同,“可以让”表示不是主动行为;高校也没有权限安排“科技特派员”对接企业,实施这个对策的主体只能是科技局。
给定资料第七段:市科技局李处长:前段时间,中央、省、市先后出台了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现在主要是政策落地的问题,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还没有及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督促和指导,推动他们及时出台相关规定。高校和科研机构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根据最新的政策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抓紧出台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制度规定;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为科研人员解疑答惑,把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用活用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们鼓励校企共建创新联合体,也在规划建设科研成果统一交易平台,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更好服务产业发展。
政论文评析:
这段发言人员的身份也是科技局领导,已经不在题干“科研成果转化中”的范畴中,因此,这一段的内容,只能作为对策建议。
这段文字第一句话主要讲现状,没有对策建议。
这段文字第二句话的主体是科技局,督促和指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出台相关规定。
这段文字第三句话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出台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制度规定;把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用活用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些同学会问:“要加大宣传力度,为科研人员解疑答惑”为什么不写呢?
这两句话对应的主体是“制度规定”,并不在上面提出的问题中,不需要解决;即使勉强算是,这句话中的“保障措施、消除后顾之忧”也将其包含在内。
我认为,这是申论命题人为培训机构的考生设下的陷阱。因为一些公考培训机构告诉考生,对策建议题需要找“要”开头的句子,这明显是刻舟求剑。这段中的“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也是一个道理。
有些同学会说,“科技局督促指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出台相关规定”这个对策没有直接对应的问题,为什么要写?
因为出现问题的根源就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某些规定或制度不合理,需要有相关部门督促指导,以便解决问题。
这段文字第四句话的主体是校企和交易平台,这两项工作也由科技局负责协调。
因此,通过整合上述分析出来的信息,参考答案如下:
问题:一是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回报收益低,有风险;不了解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科研成果跟产业发展脱节。
二是单位评价体系不科学,科研成果不是主要评价标准,设置收益比例低,限制性条件多。
三是技术经理人队伍数量少、素质低。
对策建议:一是市科技局督促指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出台相关规定,协调科研人员到企业了解产业现状、市场需求和企业运营模式;协调校企共建创新联合体,聘请机构辅导科研人员;规划建设科研成果统一交易平台,培养高水平的技术经理人。
二是科研单位以有性价比和市场前景技术为科研导向,将成果转化纳入评价体系,合理设置权重;用活用好激励机制和保障,消除科研人员顾虑。
一些同学会问,为什么没有研究员主观上的解决措施呢?
因为给定资料观点很明确,研究员本身渴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对自己有名有利,是好事,但各种客观因素制约,导致其不能转化,因此,不需要单独列点。
同学们,对比你们的答案,是否知道差距在哪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