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开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觉得自己什么事都赶上了,小时候凡“买”必票,比如粮票、油票、肉票、电视机票……当然还有属于那个年代的情怀——邮票。特别是那个时候如果家里有人当兵,每次寄回来的信封上面有一个鲜红的三角戳是那样让人兴奋。

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上学的时候起步就是小学,拼音字母是在一年级完成的,不像现在,26个拼音字母要在四五岁的幼儿园就结束了,小学是不会教那“幼稚”课程的,教这个不如多教点英语单词了。
那个年代出生的人读书其实是很简单的事,虽然那个时候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这是鲤鱼跳龙门的最好出路,其次是当兵入伍。这两条路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追求,虽然那个时候还存在孩子接替父母工作岗位的“顶职”政策。
那个年代孩子读书绝大部分都是在学校完成了,没有说建一个家长群,在群里面布置作业,请家长批改辅导作业,让家长到学校门口轮流当“保安”,美其名曰上下学高峰期秩序维护员,现在的孩子父母真的很累!
寒暑假的时候这个年代的孩子也是放开的,《西游记》《霍元甲》等等电视剧还是在黑白电视机上看的,而且那时候一个村子也没有几台电视机,看个电视像现在去电影院看电影一般,不过那时候看电视都是“人满为患”,也不用买票。朴实的老百姓看到有人来家里看电视,老早就准备好茶水随便喝,看到抽烟的还会摆上一两包烟,自己拿着抽,就像接待来家里的客人一般。

赶上的事情不仅是在这一代人的小时候,等他们长大了也是如此。
在独生子女光荣政策的影响下生一个孩子,要想进城花点钱就可以买个“非农户口”,大学不再包分配了,房子也变成了“商品”,买东西虽然不再要票了,但是猪肉价格已经从“七毛三”涨到了有时候的四十几元一斤,上个馆子花费从十几元变成了现在的几百上千元,以前都说远亲不如近邻,现在隔壁住着谁都不知道,更别说见个面、打个招呼。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接受的教育是传统的,他们在家庭耳濡目染里面接受熏陶,在国家统一教材里面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他们在传统和现代当中思考,他们在日新月异的变化里适应,他们经历是丰富的,这一代人见证了集体经济的公社时代,这一代人经历了八一大杠到家庭私家车的蜕变人生,这一代人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他们在岁月里沉淀,他们在信仰里拼搏,他们对很多事都没有怨言,一路向前,他们一边感叹时代发展带来的沧染巨变,他们一边感叹时光流逝带来的沐风栉雨,很多这个年代的生人在自己亲手写的《自传》里面都有深情的回望,也都有凝视未来的期望。

在他们的概念里,鲁迅还没有远去,雷锋还在身边,“笑面人生、永不言弃”不仅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信仰,也是他们为此奋斗一生的座右铭和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