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书记上任10月被免职,敲响了一记城市治理不是粗暴权力游戏的警钟

据廊坊市人民政府网站消息,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

据廊坊市人民政府网站消息,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在通报中以“市委主要负责人”指代“市委书记”,倒也不是廊坊市的“原创”,而是部分官方通报的“惯例”。具体来说,上述通报里的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就是指三河市委书记。公开信息显示,三河市委书记付顺义2024年6月任,到当下被免职仅仅10个月,却给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当政者敲响一记城市是人民的,不是某些人的涂鸦墙,城市治理不是粗暴权力游戏的警钟。

清晨六点,河北三河市的李大姐望着被铲落的红底白字招牌碎片,突然蹲在自家包子铺门口抹起了眼泪。半个月前,城管队员拿着 "全市统一绿底白字" 的文件来丈量门头时,她刚咬牙凑齐了三千块换了新招牌。如今满地狼藉的不仅是碎裂的亚克力板,更是一个小商户对未来经营的迷茫 —— 谁知道明天,还会有什么颜色的政令从天而降?

医院红十字刷成绿漆又拆掉的操作,像极了熊孩子拿水彩笔涂鸦后慌忙擦掉的模样。可这不是过家家,是活生生糟蹋纳税人的钱。商家为换招牌投入的真金白银,市政来回折腾浪费的财政资金,最后都变成街边碎落的油漆渣。有商户守着拆下的旧招牌不敢扔,那句"万一又能用上了呢"的嘀咕,道尽了多少小老百姓被朝令夕改折磨出的生存智慧?就像村里王大爷说的:"现在看见穿制服的来量门头尺寸,我血压都往上窜。"

这样的荒诞剧正在各地不断上演。从西北小城强制推行 "黑底金字",到江南古镇要求 "红配绿",某些部门对商户招牌的 "审美改造" 已经超越了艺术范畴。在浙江某县城,服装店老板娘林女士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账单:去年刚花 8000 元换成蓝底白字,今年又被要求改成灰底银字,前后折腾下来,相当于半年的房租打了水漂。更讽刺的是,这些所谓的 "统一标准" 往往毫无设计美感,某商业街的绿底黄字招牌被网友戏称为 "韭菜炒鸡蛋",夜晚亮灯时刺眼的荧光甚至影响居民休息。

某些管理者似乎把城市当成了自家沙盘游戏。今天突发奇想搞"视觉统一",明天跟风打造"网红街区",后天可能又要"传承传统文化"。可他们忘了每条招牌背后都是养家糊口的营生,每块霓虹灯都映照着普通人的生计。当公务员坐在空调房里挥斥方遒时,小店主们正为两千块的换招牌费用急得满嘴燎泡。这种拍脑袋决策背后,哪有什么城市美学追求,分明是权力的肆意妄为。

这场闹剧背后,暴露出的是基层治理的畸形生态。某地城管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上面要求打造城市形象,我们总要做点看得见的成绩。" 这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让城市管理异化为权力的狂欢。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地方的招牌改造工程存在利益输送链条,指定商家承接业务,价格比市场价高出近一倍。某市政项目负责人私下吐槽:"每次搞改造,审批流程都像打仗,根本没时间考虑商户感受。"

最令人痛心的是,这些折腾正在透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在东北某老工业城市,五金店老板张师傅保存着三块不同颜色的招牌,像珍藏传家宝一样堆在仓库里。"2019 年红底白字,2021 年黑底金字,去年又换成蓝底,不知道下次要换成啥。" 他的无奈折射出无数小商户的困境 —— 在朝令夕改的政策面前,他们连最基本的经营预期都无法保障。某社区工作人员私下透露,每次上门宣传招牌改造,都要做好被骂的准备,"商户们的怨气能把人压垮"。

城市治理本应是一门精细的艺术,而不是粗暴的权力游戏。日本京都的町屋招牌,既有传统元素又各具特色;巴黎玛莱区的商铺门头,百年老店与新锐品牌和谐共生。反观我们的一些城市,用整齐划一的模板扼杀商业活力,用长官意志取代市场选择。当某网红奶茶店因为招牌不符合 "标准色" 被要求整改,被迫停业三天的损失,可能是公务员难以体会的切肤之痛。

中央三令五申要整治形式主义,可到了基层就变成"门头整治专项行动"。说到底,还是某些人把管理当成了刷存在感的工具。与其折腾商户门脸,不如多修两个停车位;与其强推统一配色,不如定期检修老旧电路。城市治理本该像老裁缝做衣裳——量体裁衣,而不是让整条街都穿同款寿衣绿。

值得欣慰的是,民意的觉醒正在倒逼改变。三河市绿招牌事件发酵后,当地政府连夜拆除违规招牌,并启动问责程序。网友发起的 "最美城市招牌" 摄影大赛,展现出民间蕴藏的审美智慧:重庆洪崖洞的霓虹招牌、上海田子坊的手绘招牌,都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印记。正如一位社会学专家所言:"城市的温度,恰恰藏在这些看似杂乱的商业符号里。"

这场闹剧给所有管理者敲响警钟:城市不是权力的试验田,商户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当务之急,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让商户参与规则制定;完善政策评估体系,避免朝令夕改;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精力放在解决停车难、消防隐患等实际问题上。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招牌真正成为商业文明的名片,而不是权力任性的注脚。

书记上任10月被免职,这次招牌闹剧该给所有人敲响一记城市是人民的,不是某些人的涂鸦墙,城市治理不是粗暴权力游戏的警钟。与其让商户在"红绿变幻"中胆战心惊,不如把决策权还给市场。毕竟,顾客用脚投票选出的"最美招牌",永远比办公室文件里规定的"标准色卡"更有生命力。什么时候管理者能明白,街边商铺不需要统一制服,城市活力正来自这份参差多态,才算真正读懂了治理这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