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座可阅读的大运河杭钢公园

近期,中国建筑师刘家琨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消息刷屏全网,其代表作之一的“大运河杭钢公园”,从锈迹斑斑的钢铁厂“变身”

近期,中国建筑师刘家琨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消息刷屏全网,其代表作之一的“大运河杭钢公园”,从锈迹斑斑的钢铁厂“变身”为活力四射的文化地标。这不仅是一次建筑美学的胜利,更是浙江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实践的缩影。

大运河杭钢公园 图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

不禁思考,浙江为何能成为文化空间创新的“试验场”?从杭钢公园到之江文化中心,这片土地如何以空间为媒,书写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1

文化空间叙事的“在地性”觉醒

刘家琨的设计哲学强调“在地性”,即建筑应根植于地域文化,唤醒集体记忆。浙江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正通过空间叙事串联历史、生态与人文,形成“可阅读的城市文本”。

工业遗存的“在地重生”。工业遗产的活化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城市精神的延续。浙江在保护工业遗存时,注重“修旧如旧”与“功能再造”的平衡。比如,杭钢废弃车间被改造为青少年活动中心,保留钢铁桁架的同时融入科技教育功能,成为“工业记忆与未来教育”的共生体。再如,绍兴黄酒小镇将废弃酒厂改造为非遗工坊,砖砌发酵池化身互动展示区,游客可体验传统酿酒工艺的数字投影,实现“技艺活化”与“文旅消费”的双向赋能。

人文与自然的“共生叙事”。浙江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始终将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并重。杭钢公园以大运河为轴线,通过雨水渗透系统和本土植被恢复,打造“可呼吸的城市绿肺”。同时,大运河杭钢公园1号高炉展厅内的杭州图书馆运河主题分馆,既保留工业元素,又贴近运河自然景观,藏书4000余册,推出大运河文化、非遗文化等相关文献及展陈。图书馆将阅读场景与自然景观融合,市民即可享受“人在画中读”的诗意。

杭州图书馆运河主题分馆 图源:杭州图书馆

社区凝聚的“空间赋能”。文化空间的本质,从来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人与人、人与城的情感联结。比如,之江文化中心将图书馆、博物馆、剧场串联,市民在此不仅是观众,更是参与者: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孩子编竹篮,年轻人在文创摊位交换手作······值得关注的是其衍生的“社区效应”,各类兴趣社团不断衍生,空间成为孵育人际联结的“社会黏合剂”。

2

文化空间创新的“三重跃迁”

杭钢公园的成功并非孤例,而是浙江系统性探索的缩影。从物理更新到精神唤醒,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浙江的文化空间建设正形成一套愈发成熟的“方法论”。

IP运营。浙江的改造项目注重挖掘空间的文化内核。宁波老外滩旧码头,从通江达海的港口码头到游人如织的“十里洋场”,老外滩凝练着宁波的城市文化气质,海丝文化、港埠文化、甬商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为了留住时代记忆,外滩街道在甬江大桥的下空间打造了一个面积450平方米的老外滩展览馆。去年“五一”期间,一场城市腔调艺术展“老外滩影像特展”在老外滩举办,汇聚了老外滩的“记忆”与“时光”,步入其中,游客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感受着宁波独有的文化IP。

老外滩影像特展 图源:遇见外滩

跨界共生。浙江的文化空间正打破“非此即彼”的局限,让公共文化空间在展示特色文化窗口的同时,也能满足文化消费、新潮体验和社交需求。

比如,之江文化中心设置了不同种类的研学线路,既有常态化研学课程,也有结合剧本杀、沉浸式体验等多重元素的之江特色主题研学,更有“之江奇妙夜”等夜间互动体验式特色研学,多学科融合,寓教于乐,让人耳目一新。围绕之江文化中心,跨域、跨级、跨界聚合起省内外合作资源,构建了超50家供应商矩阵形成的空间共同体,助力“之江模式”从之江文化中心起步快速外拓。

多元共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

之江文化中心,成为一方“试验田”,为公共文化场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先行探路,以国有文化企业打造市场化运营平台,探索公共文化空间一体化运营“之江模式”。这一模式也在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复制,民营资本参与运营,将运河文化转化为研学、演艺等场景,探索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平衡之道。

之江文化中心 图源:浙江省文投集团

3

文化空间发展的“未来范式”

文化空间不仅是容器,更是城市进化的“催化剂”。杭钢公园设计的成功,标志着浙江文化空间建设进入“全球话语体系”。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空间与城市文明协同进化?笔者有三点看法。

数字赋能。以数字技术打破时空壁垒,让历史“活”在当下。比如,杭钢公园将充分发挥高炉、焦炉等构筑物优势,融合5G、XR等数字技术应用,让游客通过AR设备“穿越”回钢铁厂生产现场,高炉遗址的锈蚀结构与虚拟影像叠加,再现钢花飞溅的壮丽场景。技术更延伸至红色文化叙事,嘉兴南湖数字文化馆通过AI生成技术,将红船精神转化为互动影像,观众可通过手势“点燃”虚拟火炬,与历史人物“对话”,让红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

智慧出海。浙江经验要从“地方样本”升级为“全球方案”。刘家琨的“再生砖”技术(利用废墟材料制成环保建材)入选2025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杭钢公园改造案例被纳入了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的整体规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成本、高文化附加值”的转型范本。不仅输出技术,更传递了“本土智慧全球化”文化价值观。

可持续建筑材料“再生砖” 图源:设计纪元

经济“留”量。文化空间的终极价值,要构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生体。浙江的文化空间已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产业闭环。比如,杭钢公园通过音乐节、电竞嘉年华等“引爆点”,创单日客流新高,衍生消费超千万元。再如,之江文化中心也提升文创转化能力,已孵化文创自主品牌“知江南”、江南茶韵品牌“之也”等文化消费品牌,实现“公益性与市场化”双赢。

从杭钢公园的“钢铁柔情”到之江文化中心的“一体运营”,未来,我们期待浙江继续以文化空间为笔,书写一部“敬畏历史、拥抱技术、服务人民”的城市进化论。

来源:浙江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