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着大雨,台大的学生们在省议会门口举着横幅,他们的眼泪和雨水混在一起,因为他们敬爱的校长傅斯年就这样走了,而且是被郭国基给气死的,这让他们无法接受,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来表达悲伤。
郭国基站在门后面,他看着外面愤怒的学生,心里乱成一团,这种场面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他觉得自己只是在议会上提了几个问题而已。
李万居作为副议长只能硬着头皮出来解释,他说郭国基昨天的质询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但是学生们根本不听。
陈雪屏也出来劝说,他想让学生们冷静下来,可是这些年轻人现在只想找郭国基要个说法,他们和警卫推搡在一起。
有人喊着要为傅校长报仇,这声音在雨中显得格外刺耳,让人不由得想起傅斯年生前的样子。
傅斯年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读书人家,他的祖上有状元,父亲是书院老师,这样的家庭背景给了他很好的起点。
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智,但是家里并不富裕,这种经历让他明白知识的重要性。
1913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让很多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在北大的时候,他性格直爽,看到错误就要指出来,就算对方是教授也不例外。
有一次他发现朱蓬仙教授的讲义里有三十多处错误,这件事最后闹到了校长那里。
胡适从美国回来后到北大任教,一开始就因为讲课方式特别引起了争议。
顾颉刚觉得胡适的课很有意思,就拉着傅斯年去听,没想到傅斯年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从此以后,傅斯年经常带着同学去胡适家讨论问题,两个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胡适的新思想对傅斯年影响很大,让他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的理念。
在胡适眼中,傅斯年是个完美的人,这从他后来写的悼文中就能看出来。
1949年傅斯年去美国治病,他有遗传性高血压,医生一再叮嘱他要注意休息。
陈布雷的自杀让他很受打击,他也曾经想过要跟着去死。
在去台湾之前,他和胡适告别,这让他感到特别孤独和迷茫。
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好几天,似乎是在思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最后他还是决定去台湾,接受了台大校长的职务。
1950年冬天,傅斯年一边处理学校的事情,一边还在写稿子,就是为了能买条棉裤。
他好像预感到了什么,对妻子说了很多交代后事的话。
12月20日那天,他先是参加了农复会的会议,下午又去了省议会。
郭国基的质询让他很生气,因为那些问题背后都有其他的意思。
他强调台大要保持教学质量,不能随便扩大招生,说着说着就倒下了。
傅斯年虽然在学术上很严厉,但是私下里对学生很和善。
他改变了台大只招收富家子弟的现象,坚持用考试成绩来录取学生。
他很关心学生的生活,连厕所和自行车停放这样的小事都要亲自过问。
当学生因为唱解放区歌曲被警察要抓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保护学生。
他对彭孟缉说,如果有学生流血,他就跟他拼命,这句话成了他的标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