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体底部的各类动植物,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清道夫"的重要角色,负责分解和循环利用沉降到海底的有机物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
底栖生物种类繁多,从微小的细菌、原生动物,到较大型的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类等都包括在内。根据生活方式,它们可分为表栖生物(生活在底质表面)、内栖生物(生活在底质内部)和穴居生物(在底质中挖掘洞穴居住)。这种多样性使得海底形成了一个复杂而高效的有机物分解系统。
作为海底的清道夫,底栖生物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处理有机物:直接摄食沉降的颗粒物质(如死亡生物的残骸、排泄物等);过滤水中的悬浮颗粒;或者摄食底质中的有机物。通过这些活动,底栖生物将难以分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更简单的化合物,使其能够重新进入海洋生态循环。
底栖生物的活动还能改变海底环境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例如,许多底栖动物通过挖掘、搅动底质,增加了水与沉积物之间的交换,促进了氧气渗透到更深的沉积层,这一过程被称为"生物扰动"。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沉积物中有机物的分解,还能影响营养盐的释放和循环。
在污染物处理方面,某些底栖生物表现出惊人的能力。它们能够吸收和转化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水环境。这一特性使得一些底栖生物成为水质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
然而,随着海洋污染、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许多海域的底栖生物群落正面临威胁。底栖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可能导致海底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保护底栖生物及其栖息环境,不仅关系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关系到人类从海洋获取的各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