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的基本情况及个人特长
秦国,赢姓,其先人因善于养马而受到周王的赏识,被封于秦地。但技术再好,终归是个养马的,就算得了块儿地,也没个正经编制。直到周王室东迁,家大业大的诸侯们不惜的搭理落魄的周平王,平时上不了台面的秦才有了机会,能到领导面前尽一回心。当时,秦主秦襄公亲自带兵,一路护送。周平王很是感动,但一摸口袋啥也没有,只能用仅剩的权力,动动舌头封秦为诸侯国,并说:“犬戎不讲道义,侵夺我岐、丰之地,秦如果能将犬戎赶出去,这块地方就赐给你们吧!”秦襄公名义上终于有了编制,虽然欠薪,但架不住自谋福利。他和他的儿子文公,拼搏了二十年,这片土地真的被秦国收入了囊中。秦国,成为名副其实诸侯国。
但秦国毕竟是后起之国,又地处偏远,在诸侯国中一直都没什么影响力。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秦穆公继位。
秦穆公名任好,继承的是兄长成公之位,娶晋国公主为夫人。自他之后,秦与晋数次联姻。后来,人们就将男女间的婚姻之好称为“秦晋之好”。可以说,是秦穆公开启了“秦晋之好”。但这里说的却不是他的婚姻,因为我们不想拍家庭伦理剧,我们要拍成功哲理剧。
秦穆公是带领秦国从炮灰小弟成长为一方大佬的关键人物,可谓是秦国称霸事业的总设计师。除了私生活,我们更应该关心点跟他主管业务相关的,那就是他怎么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国君——霸主。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会用人。不,应该说是很会用人。别的领导都是从工作成绩中,肯定人才、重用人才,而他是从工作败绩中,肯定人才、重用人才。他能用败军之将,是真正的慧眼独具。
百里奚,大半生落魄,直到垂垂老矣,也是败“军”之“将”,但秦穆公却从他的一败再败中,看出了才能,果断启用,并大胆重用,终成一段佳话。不过,百里奚,并非是秦穆公用败军之将的经典案例,百里奚的儿子才是。
孟明视的职业履历及最终成就
百里奚的儿子,自然姓百里,字孟明,名视,人称孟明视。他的职业履历,应该从崤之战说起。
秦穆公争霸的路上,一直有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就是晋文公。晋国实力强大,晋文公经营有方,拦住了秦国进军中原的脚步。可晋文公的去世,又让秦穆公重燃逐鹿中原的希望之火。
就在这时,秦国留在郑国的暗桩传来消息,说郑国防备松懈,出其不意必可取胜。郑国,位于中原腹地,是图霸必争之地。秦穆公认为机不可失,要立即行动。但老臣百里奚和蹇叔却都不赞同,劝阻道:“秦到郑有千里之遥,劳师动众,跋涉日久,必然封锁不住消息。到郑国时,郑国一定早有准备,而我军却是疲惫之师,难以取胜!”可穆公眼中只有心心念念的中原,根本听不进去逆耳刺心的忠言。他大手一挥,说道:“尔等不知,我意已决!”然后,立马派孟明视、西乞术(蹇叔之子)及白乙丙三帅率军伐郑。
但是,两个老头也很倔,还是不肯罢休。在出师之日,跑到村口去送别,看见军队就开始嚎啕痛哭:“悲哉,痛哉!我们只见军队出去,不见军队回来呀!”穆公一见两个人给他的威武之师、胜利之师唱衰,就怒斥道:“寡人发兵之日,尔等为何在此阻军而哭?”二老答道:“臣等岂敢阻军?儿子们随军而往,臣等已老,恐怕他们迟迟不归,没有相见之日呀!”就算是主子,管天管地也管不着人家想儿子。秦穆公也没话说了,可二老却还是不消停,私下里给儿子递话:“秦军一定会败,就败在崤山险要之处。”
孟明视并未将此言放在心上,依旧自信满满地率领大军上路了。可秦军还没到郑国,就有郑使弦高求见。弦高说:“听说贵军要路经我国,在国君的带领下,郑国人已经做好了全面周到的准备,特遣小臣前来犒军,献上牛十二头,敬请笑纳!”一听这个,孟明视傻了眼,此次进军本意是出其不备,郑国已经有了准备还打什么呀。于是,他与西乞术、白乙丙二人一商量,决定放弃袭郑。但无功而返总有些懊恼,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顺手灭了弹丸小国——滑,才撤军返回秦国。
其实,这弦高并非郑使,只是郑国的一个牛贩子。他在做生意的途中,遇上了要去打郑国的秦军。弦高是个热血青年,天天找机会爱国,终于逮住一个,绝不放过。他一边遣人回郑国送信,一边自己冒充郑使前去犒军。
弦高虽然是假,但消息走漏却是真的。孟明视撤军的决策是对的。可惜,未能如愿。
刚继位的晋襄公听说了秦军要攻打郑国的消息。郑国,那一直都是晋国的势力范围。因此,晋襄公非常生气:“秦国欺我太甚,竟乘我国办丧事之机打我小弟。”于是,他发兵阻击秦军于崤山。秦军大败,三帅被俘。
晋文公的夫人、晋国的太后,是秦穆公的女儿,自然顾念着娘家。她向晋襄公为三帅求情:“秦晋一直有婚姻之好,姥爷怎么能不顾念外孙子呢?都是孟明视这些人贪图功劳挑起事端,妄动干戈,以致两国结怨。对此三人,秦君必然恨之入骨。我国杀之无益,白白增添怨恨,不如放他们回去,让秦君自去处罚,以释两国之怨。”晋襄公刚刚继位,还没坐稳,也不想结怨,就依了太后之言,给了秦姥爷一个面子,放三帅回国。
孟明视等人得脱牢笼后,很怕晋国反悔,就刻不容缓赶奔秦国。真是越怕什么越是来什么,晋襄公真的反悔了,派人前去追赶。可没追上,孟明视已离岸登舟。来人情急之下,就假装前来赠马,高喊请孟明留步。孟明也是出来混的,这点虚实还能不知,就喊道:“蒙晋君不杀,已是天大之恩,岂敢再受良马之赐?回秦国如果被怪罪,就算死也不忘晋君的恩惠;如果有幸,寡君饶我一命,三年之后,也定当亲到拜谢晋君!”
看来,孟明视自己也明白,虽侥幸逃出晋国,但也也是前途未卜、生死难料。可死里逃生回到秦国,见到的景象却出乎了他的意料:秦穆公身着素服,亲自在城郊迎接。孟明俯身谢罪,但穆公却哭道:“我不听二老之言,以致此败。都是我的过错,怎么能怪你们呢?况且,胜败乃兵家常事,我怎能以一败就否定才能呢?”随后,就将三帅官复原职,更加厚待。
孟明视感激涕零,为报穆公之恩,只有更加勤勉用心,以图雪耻。
第二年,孟明视请求伐晋,以报崤山一战之仇。双方交战于彭衙,秦军作战不利,撤军返回。晋人讽刺道:“这就是秦国人说好的‘拜谢’。送上门来挨打,真是‘拜谢’来了!”孟明视觉得羞愧万分,可穆公又没有怪罪他,还让他继续统帅军队。孟明视感恩之余,尽出家财,抚恤将士。并从此,常年居于军营之中,与士卒同甘共苦。
同年,晋军伐秦,孟明竟没有请求出战去抵御晋师。结果,晋攻取了秦国两城,得胜而还。
两次失败、一次不敢出战,秦人都认为孟明已经没胆了、已经不行了,强烈要求让他下课,再另选良将统领军队,可穆公却坚持说:“孟明必能为寡人报晋之仇,只是时机未到。”
又顶着败军之将过了两年,孟明视终于主动向穆公请求伐晋。他说:“若今次不能雪耻,誓不生还!”获得穆公应允,孟明视就率领秦军出征伐晋了。此时,这位败军之将的脑海中,已经不再闹哄哄地想着如何翻盘了,只平静地闪着一个念头——竭尽全命。渡过了黄河后,孟明视命令将所有的船都烧掉,并对将士说:“此战有进无退!”看来,“破釜沉舟”,并非始于项羽。
秦军皆将生死置之度外,士气高昂,一上阵就拼命冲杀,吓坏了晋军,以雷霆之势攻占了晋国的城池。秦军的勇猛,吓得晋军据城防守,不敢再出战。
孟明仰天长叹,终于一雪三败之耻。秦穆公也仰天长叹,终于可以告慰客死崤山的秦国将士了。他渡河来到崤山,为在崤山之战中阵亡的将士收骨筑坟,并亲自发丧,痛哭了三天。
击败了霸主晋国,秦国威震四方,开始让历史正眼相看。秦穆公在位近四十年,东服强晋、西霸戎狄,“兼国十二,开地千里”。他是春秋一霸,更是秦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君主。而这一切,应该念及孟明视——这位败军之将的功劳。
前两次失败、第三次不敢出战,接连三败,但秦穆公却仍能对孟明视信任如初、重用如一,而孟明视励精图治,终不负所望,为他一雪前耻。用败军之将而成就霸业,其奥妙何在呢?
天时、地利、人和,甚至还有运气,能力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唯一因素。许多因素,非人力所能控制。所以,胜败乃兵家常事!其实,很多事情都跟战争一样,能力决定不了一切。很多时候,胜败是具有偶然性的。所以,胜败乃人生常事!再有才能的人也难作常胜将军,就连可被称为“常胜”的韩信也并非是绝对的常胜。他在遇到刘邦之前也曾一路落魄,而他确实为天下奇才。自从有了他,汉军才开始捷报频传。刘邦能不计较韩信的过去,果断启用,说到底也是能用败军之将。
哪个上位者都想用功成名就的人才,但功成名就的人才为什么要青睐于你呢?你功成名就了吗?如果没有功成名就的人才来投奔你,说明你也不够“功成名就”。作为上位者,要能透过“失败”看到能力,不要见不得“失败”。胜败乃人生常事,成功都从失败开始,英雄皆从无名起步。给别人一次机会,也给自己一次机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