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美国电视》是一本深入剖析美国电视行业运作模式、理念及其对中国电视行业启示的专著。作者通过亲身体验和大量访谈,详细记录了美国主要电视网络(如CBS、PBS、CNN等)的节目制作、管理架构、主持人角色以及行业生态,并结合自身在中国电视行业的工作经验,探讨了中美电视行业的差异与联系,以及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方向。 一、作者背景与写作动机 作者是一位资深的中国电视行业从业者,曾在中央电视台担任多个重要职位,负责经济新闻、深度报道、谈话节目等。
作者赴美学习的初衷是为了深入了解美国电视行业的运作模式,探索其成功经验,并寻找中国电视行业发展的借鉴之处。 在美国期间,作者亲身经历了签证的艰难过程,深刻体会到美国的强大影响力以及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位,这些经历促使作者更加渴望深入了解美国社会和文化。 二、美国电视行业剖析 (一)CBS的《60分钟》 《60分钟》是美国电视史上的传奇节目,以其深度调查报道和高收视率闻名。节目已有38年历史,曾多次获得艾美奖。 节目采用独特的组织架构,总制片人将工作切分为内容和播出两部分,分别由两位高级制片人负责,这种分工体现了西方管理中职能细分的特点。 节目的主持人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待遇,每位主持人都配有助手和多名制片人,负责联系采访、安排拍摄等事务。主持人的年薪高达数百万美元,反映了美国电视行业对明星主持人的重视。 作者对《60分钟》的主持人华莱士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到华莱士作为资深记者的职业精神和采访技巧。华莱士强调采访的准备和对问题的深入挖掘,他的采访风格直接而尖锐,但也注重客观和公正。 节目总制片人杰夫·费格(Jeff Fager)和高级制片人帕蒂·哈斯勒(Patti Hassler)介绍了栏目的运作流程和选题标准。他们强调故事的重要性、公正性和趣味性,并通过严格的审片流程确保节目质量。
(二)PBS的《新闻时间》 《新闻时间》由吉姆·莱勒(Jim Lehrer)主持,是一个以深度分析为主的新闻节目。节目每天播出一小时,对当天的新闻事件进行详尽解析。 该节目由Macneil-Lehrer制作公司制作,通过PBS平台播出,覆盖全美。节目以高质量的新闻分析和客观报道著称,尤其在总统大选等重大事件报道中表现出色。 节目总制片人莱斯特·克里斯特尔(Lester Crystal)介绍了栏目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节目团队包括主持人、记者、制片人等,他们通过日常会议和策划会确定报道内容,并利用华盛顿的专家资源进行深度分析。 (三)CNN的运作模式 CNN作为全球知名的新闻网络,以其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报道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而闻名。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深入了解了CNN的组织架构、新闻采集、制作流程以及资源管理。 CNN的组织结构采用网状化设计,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资源共享。任务台(Assignment Desk)作为中心枢纽,负责协调新闻采集和栏目需求,避免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CNN的新闻采集部门是整个集团的生命线,负责为各种产品提供新闻素材。制作部门则负责将采集到的素材进行编辑和制作,满足不同频道和栏目的需求。 CNN的网站和提要新闻频道(CNN Headline News)作为集团的延伸,充分利用了集团的新闻资源,实现了新闻内容的多样化传播。 三、中美电视行业对比与启示 作者通过对比中美电视行业的运作模式,指出了中国电视行业在管理架构、节目内容、主持人角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中国的电视节目往往缺乏深度和创新,节目生命周期较短,难以形成像《60分钟》这样的长寿品牌。 中国电视行业的组织架构较为垂直,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状态有待改善,他们往往缺乏对节目内容的掌控权,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作者认为,中国电视行业可以从美国的经验中学习,优化管理架构,提高节目质量,培养专业素养高的主持人,同时注重节目的创新和多样性。
四、作者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在回国后,结合美国电视行业的经验,提出了创办《赢在中国》节目的创意。该节目旨在通过电视手段选拔创业型人才,融合多种传播手段,打造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电视活动。 在节目策划和实施过程中,作者面临了诸多挑战,包括资金筹集、团队组建、节目研发等。这些经历让作者深刻体会到创业的艰辛和实现理念的困难。 作者通过《赢在中国》的实践,进一步思考了电视节目与市场需求、观众心理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和创新。 五、结论 《对话美国电视》不仅是一本关于美国电视行业运作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中国电视行业发展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揭示了美国电视行业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并结合中国电视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书中对中国电视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为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电视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