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泉啤酒超半数利润源自存款利息。
文 | 卖酒狼团队
编 | 南风
日前,惠泉啤酒披露2024年度成绩单,报告期内,惠泉啤酒实现营收6.47亿元,同比增长5.44%;归母净利润6483.02万元,同比增长33.58%。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惠泉啤酒近半数利润来自银行账户而非酿酒车间!
财务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惠泉啤酒利息收入及投资收益合计分别为2521.83万元、2832.02万元、3015.38万元、3537.8万元、3711.22万元。分别占当期其归母净利润的87.96%、91.26%、75.67%、72.89%、57.25%。
这个惊心动魄的比例,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区域啤酒品牌在行业剧变中的生存困境与突围焦虑。
1行业寒流!众所周知,中国啤酒市场一直被“五大集团”所主导!
2023年,中国啤酒市场规模已达2700亿元,产量更是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达到3568万千升,CR5(华润、青岛、百威、燕京、嘉士伯)五大巨头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五巨头割据”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正在尝试全国化的区域酒企,不得不在价格带上与巨头中端产品短兵相接,就以惠泉啤酒为例,其“大本营”市场集中在福建,该地区主要市场份额被百威、喜力、青岛等啤酒品牌占据。
2024年以来,啤酒行业将呈现更显著的马太效应,五巨头凭借资本、产能和渠道优势持续收割市场。按照业内资深人士的话说,惠泉啤酒能够在其中找到生存空间,实现业绩增长,已属不易。

另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来自“五大集团”挤压式竞争,消费需求的减弱带来更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虽保持稳定但仍面临一定压力,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受到影响,对啤酒这类非必需消费品的消费支出有所控制。另一方面,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对酒精饮料的消费更加理性,低酒精度、健康概念的饮品兴起,分流了部分啤酒消费群体。
2024年“欧洲杯+奥运会”超级体育盛事组合,也没能带动啤酒销量。按照业内人士的话说,啤酒行业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2喜忧参半!在啤酒行业深度调整的第五年,区域性品牌惠泉啤酒交出了一份“现金倍增、转型承压”的答卷,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自2019年刘翔宇接任董事长以来,这家福建本土啤酒企业通过供应链优化、库存管控、投资等财务手段实现了资金实力显著提升。尽管在产品高端化、市场全国化等战略转型层面仍面临严峻考验,却实实在在保持了营收、净利润的双增。
忧的是,区域啤酒品牌的复兴之路,需要的不是算账、投资技巧的精进,而是重拾对酿酒初心的坚守,在麦芽与酒花的交响中谱写新的产业篇章。

在一位接受采访的业内资深人士看来,惠泉的困境折射出区域品牌转型悖论——既要维持低价产品的现金流,又需投入重金培育高端产品。当行业进入“强者恒强”阶段,其既缺乏华润的资本实力,又缺少珠江啤酒的混改红利,单靠财务优化难以突破增长天花板。
因此,建议其借鉴珠江啤酒的“基地市场精耕”模式,在稳固福建50%中端市场份额后,再图省外扩张。据悉,2024年,珠江啤酒实现啤酒销量143.96万吨,同比增长2.62%。作为对比,去年中国啤酒行业规上企业完成啤酒产量3521.3万千升,同比下降0.6%。
站在行业转折的十字路口,惠泉啤酒的财务报表犹如时代投下的问号。当资本运作的魔术逐渐褪去光环,回归产品本质才是永恒的商业真谛。毕竟,消费者最终为之买单的,始终是杯中物而非账本上的数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