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欧洲态度之强硬,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上台后的一系列举动,彻底打破了美欧关系的微妙平衡,让欧盟措手不及。面对特朗普带来的不确定性,欧盟不得不迅速调整外交策略,转而向中国释放善意,试图通过加强中欧合作来对冲美欧关系可能出现的裂痕。
然而,欧盟在处理中欧关系时始终表现出一种矛盾心态。以冯德莱恩为代表的欧盟高层,虽然口头上调整了对华态度,但内心深处依然将中欧合作视为权宜之计。冯德莱恩在连任后第100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被记者反复追问欧盟是否仍然将特朗普治下的美国视为盟友。她的回答清晰而坚定:美欧仍是盟友,而中欧关系与美欧关系不可同日而语。
冯德莱恩的言论实际上暴露了欧盟对中欧关系的三重定位:合作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这样的“灵活性”听起来务实,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让欧盟在对华政策上左右摇摆,缺乏清晰的战略方向。所谓的“去风险化”战略,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下的产物。冯德莱恩正是“去风险化”概念的主要推动者,但如今中欧关系陷入僵局,她自然难辞其咎。
至于美欧关系,从冷战结束至今,“盟友”始终是唯一的定位。然而,美欧之间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美国手中。即便特朗普政府在经贸、军事等领域对欧洲步步紧逼,欧盟依然选择了忍让和妥协。冯德莱恩对美国的依赖可谓人尽皆知。她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美欧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欧盟要做的就是努力弥合这些分歧,维护美欧关系的基本盘。
问题在于,冯德莱恩并没有提出任何切实可行的方案。她连任以来的表现可谓“乏善可陈”,原因就在于她对欧盟外交政策的设计,建立在对美友好、对华强硬的基础之上。但现在美欧关系正处于动荡之中,欧盟反而需要加强对华合作,这让冯德莱恩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最尴尬的是,冯德莱恩至今未能与特朗普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被问到何时与特朗普正式会面时,她只能含糊其辞地表示“要等到时机成熟”。至于何时是“成熟的时机”,恐怕要看美国的脸色。同样地,在中欧互动中,冯德莱恩的存在感也极为薄弱。
冷战后的思维惯性,使得欧盟在安全上对美国存在深度依赖。拜登执政时期,美国推行“全球同盟”战略,欧盟因此受益匪浅。但特朗普回归后,美国开始在美欧关系中“去责任化”,要求欧洲承担更多防务责任。冯德莱恩虽表示欧洲需要加强防御能力,但“战略自主”目前仍是纸上谈兵。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对北约态度的不确定性,也让欧盟颇为头疼。马斯克近期在社交平台上高调表态,支持美国退出北约。虽然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官方确认,但足以让欧盟神经紧绷。相比之下,美国防长赫格塞斯的表态则显得更加官腔,强调美国依然“认真”对待北约,但如何“认真”却由美国单方面决定。
此外,特朗普政府对欧洲加征关税、在俄乌问题上的暧昧态度、对欧洲极右翼势力的纵容,都让欧盟感到不安。最棘手的是,美欧在价值观上的分歧正在加剧,双方在政治理念和战略认知上逐渐背道而驰。但即便如此,欧盟仍对美欧关系抱有一丝幻想。毕竟特朗普的任期不过四年,熬过这段时间,或许拜登式的“回暖”还能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