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八,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的《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 (2023—2024)》,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广东雄厚产业 “家底” 的大门,让世人得以一窥其蓬勃发展的产业景象。
2024 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 19.4 万亿元,同比增长 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4.2%,近 5 年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稳定在 35% 左右,已构筑起基础深厚、门类齐全、配套完备的工业体系。
全省 31 个制造业大类无一缺席,其中电子信息制造、汽车、电气机械等 15 个行业规模雄踞全国第一。
在主要工业产品方面,全国 597 种统计产品中,广东能生产 514 种,汽车、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等产品产量更是多年稳居全国榜首,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 1/4,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 44% ,成绩斐然。

广东能取得这般成就,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功不可没。
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广东精心打造了电子信息、轻工纺织、材料、石化、农业与食品、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汽车等 8 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宛如紧密咬合的齿轮,彼此协作,形成强大的产业合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从芯片研发的精密探索,到零部件制造的精细打磨,再到整机组装的精准整合,上下游企业紧密配合,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还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在广东这片热土上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崛起。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领域持续取得新突破。
大疆在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占据 80% 以上份额,亿航智能研发的 EH216-S 成为全球首台获得适航审定 “三证” 的 eVTOL;在人工智能领域,广东核心产业规模达 1800 亿元,算力规模、企业规模等均居全国第一方阵。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共进,让广东的产业结构愈发多元、合理,有效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而这一切的背后,政策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对于电子信息、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引入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政策扶持更是不遗余力。以新能源产业为例,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大量企业和人才汇聚,推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迅猛发展。
在产业创新上,广东累计培育 138 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21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超 1.4 万家,这些创新平台的搭建离不开政府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政策推动不仅助力产业发展,还促进了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广东构建的 8 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在政策引导下,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合作交流更加紧密。
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政府搭建产业对接平台,助力芯片企业、电子元器件企业和整机制造企业实现高效沟通协作,达成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政策还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得以更快转化为生产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广东 15 个行业规模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是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推动的硕果,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其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可借鉴广东经验,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未来,广东也应持续保持创新活力,不断探索新兴产业突破与传统产业升级的新路径,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稳占优势地位,续写产业发展的辉煌篇章。

(图片来自头条图库,文章如有问题私信联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