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44年4月清军入关,就一路追着大顺军打。直到1645年5月,李自成战死九宫山,前后只用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

根本原因,不是李自成打仗水平差,这位跟明朝死磕十六年、从陕西打到紫禁城的闯王,论游击战经验,能甩清军几条街,可架不住清军的“钢铁洪流”。
山海关大战,就是活教材:李自成带着13万人(包括2万披甲骑兵)围攻吴三桂2万关宁军,按说四打一该碾压吧?

然而关宁军披甲率80%、火器装备率30%,城头还有红衣大炮。大顺军猛攻三天,楞是没打崩吴三桂。
等多尔衮带着5万八旗军杀到时,李自成吃惊的发现:清军骑兵人均三匹马,轮换冲锋,80%披甲率配上进口荷兰火绳枪。

而且清军入关时,带着600多门各型火炮,是大顺军全部火器的两倍。
这种"热兵器+重甲骑兵"的战术组合,三个时辰便击溃大顺军侧翼,致其自相践踏伤亡过万,李自成仅率数千亲兵突围。
当时的八旗军,都是职业军人,从十五岁开始,每年春秋两季军事集训。皇太极时代,就创下过骑兵日行140里的闪电战纪录。

反观大顺军快速腐化,虽然号称30万,但核心的老营兵只有10万。
剩下20万,都是裹挟的饥民,很多人还拿着锄头木棍。这种部队,碰上清军的重甲骑兵冲阵,再高明的战术也白搭。就像拿菜刀砍装甲车,硬实力代差摆在那儿。

说到底,清军是东亚第一支完成近代化改造的军队,而大顺军,仍停留在"精锐亲兵+流民部队"的中世纪作战模式。
这种军事上的代差,不仅决定了山海关之战胜负,更让大顺军在此后战斗中,毫无还手之力。短时间内,就被清军吃干抹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