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古文献没连续记载、有考古事实,黄帝故里的特征越来越清晰

每个群都有一个“中”,由万国(中国)到多国(中国)到一国(中国),这才是华夏族群由组织化到国家化的演化历程。中华文明并非

每个群都有一个“中”,由万国(中国)到多国(中国)到一国(中国),这才是华夏族群由组织化到国家化的演化历程。

中华文明并非某时某地的突发奇想,而是中原先民在漫长岁月里持续进行的文明实验。

1万年前,李家沟的人们开始了文明的起源,9000年前,裴李岗的人们开始了文明的奠基。正是在这一基础上,5300年前,双槐树的人们开始了文明形成的最后冲刺。这里是一个神奇之地,黄河与伊洛河在这里交汇,被人们称为洛汭,这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传说伏羲在此观测河洛汇流形成了八卦思想,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之源。

位于河南巩义,距今约5300年的“双槐树遗址”被称为“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的高等级建筑群位于正中,几座建筑同一方向,以中轴线贯穿,前后递进。其围墙内,是三排以殿堂为主体的大型居住区,每排三座殿堂,中间一座面阔五间,两边两座面阔三间,对称分布。殿堂前建有廊柱,殿堂之间建有通道。这是中国史前遗址第一次发现中轴对称的建筑形式。第二排中间的殿堂,面积达220平方米,殿堂南门前的地下埋有以9个陶罐摆放的北斗九星图案,北斗九星图案北面的房屋中心内埋葬一只头朝着门道的麋鹿,旁边还埋有一只完整的家猪。遗址目前有两座墓葬随葬石钺并且均与龟甲同出,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军权与神权的统一。大型居住区内的殿堂均建在台基之上,一改此前殿堂半地穴建设模式。其北斗九星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遗迹的特点,也为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主脉有望追溯于此。

河南地区是中国早期王朝国家的诞生地,城址是史前聚落的特殊阶段产物。西山古城位于郑州市古荥镇孙庄村西枯河北岸高出河床约15米的二级台地上,年代在仰韶文化晚期,距今4800~5300年,是目前河南地区年代最早的城址。

清静沟仰韶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是中国目前最早、规模最大仰韶中期版筑城址。清静沟仰韶时期城址共有四重环壕,城址中心由内向外的第三条壕沟内侧发现夯土墙体。

位于河南淮阳,距今约4200年的“平梁台古城遗址”,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规划严整的方形城,可以说是“四四方方一座城”——方形城的鼻祖,是目前国内经考古发掘确认的最早的城市中轴线。

二里头遗址是一处史无前例的王朝都城遗址。因此,二里头遗址及相关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重点,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占据着无可替代、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的地位。其中1号宫殿基址开创性地采用"四阿重屋"形制,三重台基、回廊环绕的结构,不仅奠定了后世紫禁城的空间基因,更暗含"王者居中"的政治哲学。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天人合一阴阳共存思想为本,求大同存小异,从伏羲女娲到黄帝炎帝,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和合万邦,成就世界上最大最稳固最长久的文明体,伟哉中华!

华夏文明起源以最重要的“农桑文化”为开始,旱作(黍栗)文明出自一万年前的北京东湖林遗址,稻作文明出自南方(最早是1.2万年前的江西仙人洞),“养蚕缫丝”最早发现于5300年前的郑州河洛古国(与黄帝、嫘祖传说重合);三皇五帝都邑,皆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之间,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范围。

陕西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距今7800年的老官台文化(或大地湾一期文化),来自郑洛一带距今九千年的裴李岗文化,之后不断沿黄河从下游到上游特别是其支流渭河向西扩散,直到陇中东部。直到仰韶文化中期才进入青海。

公元前2000年到前1500年,气候变得干冷起来,内蒙古中南部和陕北的朱开沟文化区人群南下,发展成李家崖文化即鬼方文化。作为朱开沟文化人群的后裔,李家崖文化的主体人群向西南地区迁徙,他们就是先周族群。先周族群最先活动于庆阳一带,不久之后公刘迁居豳地。八九代之后他们已是从豳地南迁到“土”地,即麟游县。公亶父时,他们“自土沮漆”,来到岐地的周原。

哟呵,陕西、甘肃想跟黄帝故里沾边?那可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呢!

你瞧瞧,黄帝那可是住在郑州大河村的主儿,那儿的仰韶文化,就跟那超级豪华大别墅似的,文化那叫一个丰富,还能见到从东方来的大汶口文化和南方来的屈家岭文化遗物,简直就是文化界的国际大都市。再看看陕西、甘肃,就像那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小破屋,石峁那地儿,生态脆弱得跟纸糊的似的,稍微来点气候变化,就跟多米诺骨牌一样,“哐当”一下就衰败了,这哪有黄帝故里该有的气场啊!

黄帝可是农耕文明的大明星,讲究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心扑在种地大业上。司马迁都说了,龙门碣石以北那是“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的畜牧业生产区,陕西、甘肃好多地儿都在这农牧交错带里,整天跟牛羊打交道,哪有心思好好种地啊。黄帝要是出生在这儿,估计得天天追着牛羊跑,哪还有时间去“修德振兵”,去搞那些国家大事啊!

还有啊,人家黄帝修德问道的故事都发生在河南呢。新密有修德观,还有石碑记载着黄帝向广成子问道的事儿,这就跟有历史认证的“明星打卡地”一样。陕西、甘肃呢,啥跟黄帝直接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故事都没那么响亮,就像没什么名气的小透明,想当黄帝故里,这不是硬往自己脸上贴金嘛!

从历史发展来看,战国中后期秦赵燕长城修完,陕西、甘肃部分地区才好不容易被拉进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在黄帝时代,这儿说不定还在“文明圈”外溜达呢,就像还没毕业的小学生,想跟人家博士生抢“高学历荣誉”,这不是闹笑话嘛!所以啊,陕西、甘肃可不符合黄帝故里的特征,就别做这美梦啦!

后岗类型文化属于黄帝时代早期,但是在郑州地区文化分布并不很多。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二期、前一期和后岗类型关系密切。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一期和第二期应为庙底沟类型。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三期为秦王寨类型,第四期为大河村类型。

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三期未测年代,依据文化特征估计距今6800年左右。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二期测定年代数据1个,树轮校正后距今6580±200年。估计前二期距今6400年左右,与濮阳西水坡早期年代基本一致。大河村前一期未测年代,依据文化特征,该期距今6000年左右。大河村第一期未测年代,依据文化特征,该期距今5800~5500年。大河村第二期测定了3个年代数据,有1个数据偏晚,其余2个树轮校正后分别为5375±130年、5740±125年。经过对比分析,估计该期距今5500~5300年。大河村第三期大体可以说距今5300~5100年。大河村第四期,大体可以说这一期仰韶文化距今5100~4900年。

大河村仰韶文化前二期和前一期的年代相当于黄帝时代早期;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一期和第二期为庙底沟类型文化,它的年代相当于黄帝时代中期;大河村仰韶文化第三期和第四期称为大河村类型早期和晚期,它的年代相当于黄帝时代晚期。

庙底沟类型文化属于黄帝中期,在郑州地区分布较后岗类型文化多得多,但是从总体观察,在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还不是主流。

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属于黄帝时代晚期,它的下限已与中原龙山文化交叉,在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它是主流文化。黄帝都有熊时他的族团所创造的文化应该是大河村类型文化。大河村类型文化中发现有东方来的大汶口文化和南方来的屈家岭文化遗物,这一现象值得特别注意。

乱世中,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内外兼修,“修德振兵”。

河南新郑附近的新密有个修德观,又名“修德宫”,始建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观内现存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敕建重修修德宫记》。元代忽必烈的至元十六年(1279年),又在卧龙台卧龙洞的前面,树立了一座石碑,上面书写着:“卧龙台者,乃黄帝向广成子先生问道之所。”

据1155年的金代贞元年间密县县令刘文饶《修德观问道碑记》:《南华真经》(即《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云:“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遇牧马童子问途焉。”

两千年前,司马迁将全国分为四个经济区,其中山东、山西、江南三个经济区物产固然并不相同,而龙门碣石以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具有鲜明的畜牧业生产区特点,农耕区与畜牧业区之间的界限为龙门、碣石一线。

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缘起于农耕民族。

年降雨量400mm等值线,即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年降雨量400mm等值线向西向北,气候越来越干旱。

首先是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凝聚为一体,到国家掌控范围自黄河流域伸向长江流域,完成了农耕区核心地区的政治、文化认同与境土弥合;以后以此为核心将境土向周边扩展,其中主要离合纷争发生在石峁这样的北方农牧交错带。这一地区在疆域变迁的回旋起落之中承担着起点与终点的双重角色。农牧交错带的正北方、西北方,非农耕民族的游牧生活所依托的草原与荒漠,成为疆域伸缩的舞台。

石峁及其毗邻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无法承载过度的资源利用与消耗,此两者叠加于气候转冷的环境背景,石峁城与石峁文化最终走向衰败。

将龙门、碣石落实在地图上,这就是当代地理学界定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南界,而北界则位于明长城一线。

到战国中后期,秦赵燕长城修筑后,长城以南、黄河中下游以北地区才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