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懿家族能够掌握曹魏的大权呢?难道仅仅是因为高平陵之变吗?高平陵之变固然让司马家族一家独大,但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魏主无能。

我们读三国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三国的第一代领导人都很厉害,曹操、刘备、孙权,那都是个顶个的英雄,这仨人的功劳不用多说,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他们死后就不行了,上集我们介绍了东吴的灭亡,孙权死后,东吴立刻就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乱,一步步走向了灭亡;刘备死后,蜀主刘禅是个什么情况,大家都很清楚,如果不是诸葛亮呕心沥血依法治国,恐怕蜀汉政权内部,也不会那么太平;
曹魏的情况虽然比吴蜀要好一点,但曹魏有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皇帝都太短命了,魏文帝曹丕四十岁就死了,明帝曹睿三十六岁就领了盒饭,而曹睿呢,没有儿子,他那个太子曹芳还是抱养的,这倒也没什么,但关键是曹芳太年幼,需要托孤大臣来辅佐,需要托孤大臣也没什么,你找个靠谱的人也行呀。比如汉武帝的临终托孤,当时刘弗陵才八岁,但汉武帝托孤的对象找对了,他找了霍光,虽然说霍光家族后来也谋反了,但那是霍光死后的事,霍光辅政的20年左右时间里,保证了西汉政权的平稳过渡,为宣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所以说托孤对象很重要。那么魏明帝曹睿的托孤找对人了吗?

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的记载:曹睿病重的时候,司马懿还在河内驻军,河内就是今天的河南焦作,离洛阳也非常近,曹睿就召司马懿火速回洛阳,让他来到自己的榻前,并且握住司马懿的手说:我病的很严重,快不行了,朕就把后事托付给你,你与曹爽共同辅佐幼主。最后曹睿又说了一句:吾得见君,无所恨!意思就是,能在临死前再见到你,就没有什么遗憾了。说完这些话,当天曹睿就去世了,享年三十六岁,曹睿去世以后就安葬在了高平陵。
根据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曹睿对司马懿是多么的信任,那么曹爽是什么人,他又为什么也能得到曹睿的信任呢?曹爽是曹真的长子,年轻时做事非常谨慎,深得魏明帝曹睿的欣赏,但后来掌权大权以后,曹爽做事就高调了起来,高调到什么程度呢,他的衣食住行都要按照皇帝的规格来,并且还霸占了先帝的宫女。

大家想一想,他这些所作所为,上至皇帝,下至百官,谁能容得下呀,就连他的弟弟曹羲也看不惯他,多次劝他不可以这样有恃无恐,但曹爽不听,坚持我行我素。更关键的是,他严重低估了司马懿,公元248年,曹爽提拔了一个叫李胜的人,去担任荆州刺史,让他以辞行的名义去刺探一下司马懿的病情,司马懿见到李胜以后就装出一副不久于人世的样子,骗过了李胜,李胜认为司马懿果真快不行了,就报告给了曹爽,于是曹爽就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
到了第二年正月,曹芳要去高平陵祭拜明帝,曹爽兄弟几人全都随行,高平陵就位于今天的河南汝阳县,但是他们刚刚出发,司马懿就上奏弹劾曹爽,说大将军曹爽意图谋反。然后指挥军队迅速控制了京城,曹爽得知以后就尴尬了,因为兄弟几个全都出了京城,只带了少量军队,怎么办呢?这时候大司农桓范从京城逃了出来,他告诉曹爽,现在京城的情况非常危急,大将军应该马上带着皇上前往许都,号令地方的军队去剿灭司马懿。
其实桓范这个建议还是非常正确的,但曹爽不听,要不怎么说,曹操死了以后,他的家族是一代不如一代呢,在曹爽身上根本看不见大将军曹真,当年的影子,曹真年轻的时候就勇猛过人,只身射杀过老虎,后来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并且在伐蜀和伐吴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先后被曹睿任命为大将军大司马。但是到了曹爽这一代,曹姓家族彻底怂了,不光打仗不行,曹爽也带兵伐过蜀,但总是无功而返,更关键的是曹爽没有政治敏感性,他竟然认为,自己回去向司马懿认个罪,不当这个大将军,做个列侯就行了。
于是他就派人去向司马懿认罪请死,也向皇帝承认了自己的所谓罪行,随后曹爽就以侯爵的身份回到了洛阳。那么司马懿会善罢甘休吗,他会不会让曹爽安安稳稳的做个列侯呢?当然不能,司马懿立刻将曹爽兄弟以及他们的党羽下了大狱,并以谋反之名诛灭了三族。从此以后司马懿家族就掌控了曹魏的大权。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