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因过度宠溺第18军导致其在枣宜会战中两度被赶出宜昌

史海撷英 2025-05-01 15:01:11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人也是伤亡惨重精疲力尽,无力发动新的大规模攻势作战,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这个时间段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底,一直维持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豫湘桂战役爆发为止。

侵华日军在战略相持阶段的作战特点是,第一不再扩大新的占领区,而是巩固已经侵占的地区来“以战养战”,此间敌后抗日战场的压力大增。日军大本营在《大陆命第241号》中,曾经明确规定:“大本营的意图在于确保占领区,如无特别重大的必要时,不企图扩大占领区”。

第二是四处扶植汉奸伪政权,搞所谓的“以华制华”,臭名昭著的汪伪政权就是这一时期成立的,日军大本营甚至一度削减了关内日军的数量。

第三就是保持和加强第11军的战力,使其成为在华唯一的“野战兵团”,在华中地区负责牵制百万中国军队,必要的时候以“短切突击”的战术,来捕捉和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进而不断对重庆政府施加军事压力,迫其谈判或投降。

因此在这六年时间里,日寇第11军虽然发动了多次进攻战役,但基本是“短切突击”战法,即以精干力量突然发起攻击,战役结束各部退回原驻地,除非大本营特别要求“确保”的城市。并且在实际作战中,日军从来没有溯江西犯重庆的计划,第11军高峰时期也就七个师团拢共20多万日军,需要驻守的面积广大,能够集中起来的野战力量有限,并不具备这个实力和能力。

枣宜会战形势图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冈村去职,第11军新任司令官园部和一郎接到大本营的指令,发起一次较大规模攻势,旨在歼灭第五战区主力,同时相机占领宜昌并彻底破坏之,用以“给重庆及西南大后方以巨大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

园部和一郎将进攻宜昌的作战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打击汉水两岸的第五战区主力,第二阶段再渡过襄河攻略宜昌。战役于5月1日打响,中国方面称之为“枣宜会战”,也就是随枣和宜昌。

枣宜会战的第一阶段,李宗仁的指挥有些欠佳,第五战区各部在11万日军的突然打击下纷纷陷入混乱和溃败,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东渡汉水增援,也遭日军反包围,力战殉国。

这个时候李宗仁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为了挽救汉水两岸的战局,他急电重庆要求出动“江防军”北上增援,理由是宜昌方向并无敌情,而汉水两岸形势危急,第五战区有全面崩溃的危险。

第18军两败于宜昌

从军事委员会到第五战区,终于还是中了圈套被日本人调动了,由于中国军队机动性较差,江防军主力还在向北移动的路上,园部指挥的日军三个主力师团突然脱离战斗,直扑几乎成为空城的宜昌。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8日,日军13师团攻陷沙市,前锋直指宜昌,第3和第39师团也作出了对宜昌的南北夹攻态势,重庆军委会这才如梦初醒,然而宜昌周围已无有力部队了。

无奈之下,蒋介石只能抽调拱卫重庆的第18军乘船紧急驰援宜昌。众所周知,第18军是陈诚“土木系”的起家部队,也是黄埔嫡系之嫡系,眼珠子一般的存在,武汉会战后,即调往万县整补。

万县那是什么地方,四川的东大门,重庆的屏障,所以第18军承担着重庆卫戍部队之责,时任军长彭善,下辖方靖第11师、罗广文第18师和宋瑞珂的第199师,整补完成后,齐装满员且粮弹充足。

军委会政治部长陈诚也被紧急任命为“战场右兵团”总司令,统一指挥第33集团军、第29集团军和江防军确保宜昌,可是其他部队都远远落在日军的后面,真正能够抵御日军的只有火速赶来的第18军。

彭善率第18军于6月8日傍晚到达宜昌,由于船只有限,陆续到达的只有两个师:第18师和第199师,旋以第18师担任宜昌守备,以第199师在外围策应。

按理说,宜昌城防工事修了一年多,粮弹两足,怎么也得守上几天吧?然而在日寇第13师团的猛攻下,第18军在宜昌仅仅撑了不到48小时,就被迫弃城西撤,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12日,宜昌沦陷。

许多战史文献给出的理由是,第18军属于“仓促布防”,其实根本不成立,宜昌的防御体系和工事很完备,作战部队就算新接手,两天时间也足以熟悉战场环境了,关键还是战斗力不足。

前面介绍过,日军这一时期的作战思想是“短促突击”,因此并未打算长期占领宜昌,日寇彻底摧毁了宜昌的军事设施,带着缴获的物资于6月17日凌晨奉命“反转”,同时将无法携带的缴获物资,通通予以销毁或抛进长江。

既然日寇撤了,被撵到城西山区的第18军便追了出来,当天早晨“收复”宜昌城,然而彭善和他的部下们屁股还没有坐热乎,就听到了枪炮声:日寇又杀回来了。

宠出来的第18军

原来,就在日军第13师团刚刚撤到宜昌以东十多公里时,园部和一郎接到了派遣军总司令部转来的大本营急电:“第11军应确保宜昌”,那就是日军必须折回去,重新占领宜昌。

这个方案是东京参谋本部提出来的,日军认为,在德军横扫西欧的情况下,侵华日军应该保留一定的前进基地,以备必要时候对重庆进行彻底一击,因此必须长期占领南宁、宜昌这两个袭击抗战大后方的触角。于是第13师团奉命掉头,重占已经被他们彻底破坏的宜昌。这次也别怪第18军无能了,因为城里连像样的工事都没有了,日军6月17日下午再次击溃第18军主力,重入宜昌城区。

陈诚也挺恼火,自己的看家部队如此不争气,让日军一个师团先后两次撵出宜昌,简直丢人丢大了。其实要怪就怪他自己,对18军过于宠溺和保护,反而害了这支精锐部队。

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底开始,至少一年半的时间里,第18军根本没有参加过真正的硬仗恶仗,一直呆在后方养精蓄锐,脱离战场久了,战斗力自然直线下滑,被打满抗日全场的第74军逐渐甩在了身后。另一方面,陈诚为了扩大“土木系”的实力,不断将第18军的基干部队抽出去扩编新部队、收编杂牌军,使第18军的人事和序列频繁变动,除了第11师始终保留外,另外两个师的番号跟走马灯一样变化。造成的后果就是,无论谁当第18军的军长,先都要花大把时间,去熟悉另外两个师的官佐和部队,全军的战斗作风亦难以传承,进而影响了作战能力,一支部队“太宠”真不是好事。

陈德

宜昌陷落后,鄂西川东的军事形势骤然紧张起来,为了守住西进四川的门户,军委会下令新组第六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设长官部于恩施,与日军在宜昌以西的山地形成对峙,这片山区的中央有一座要塞:石牌。

第18军军长不久又换成了方天,身兼巴宜要塞守备司令,陈长官痛定思痛,决定把第18军顶在第一线“锻练队伍”,于是这支心腹部队不再充当警卫,驻于宜昌以西山区,跟日军鸡犬相闻。

宜昌保卫战是陈诚心头的一根刺,第18军的表现也大失水准,所以这个责任陈诚是必须要承担的。

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宜昌沦陷,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五年多的时间里,第六战区坐拥数十万大军,却始终没能收复宜昌,一方面是高层指挥的水平问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重庆政府军队的战斗力确实令人感叹。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能读懂抗战之艰难以及中国军民在十四年里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