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渡金沙江时刘伯承抢渡口找船只,而陈赓率干部团拼命掩护主力

史海撷英 2025-05-01 14:33:29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确立领导地位。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一扫之前的颓势,大胆开展机动灵活、迂回穿插的运动战。四渡赤水河,将身后的数十万追兵甩掉,出人意料掉头南下,渡过乌江进军云南,准备由此北渡金沙江进入四川。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从西康经云南流入四川。江水从深山峡谷内流过,水势湍急,深不见底,地势险要。在这种地势和水文环境下,金沙江不可泅渡,也不能架桥,过江的办法只有一个——靠船只摆渡。

这时候,蒋介石通过天天在红军队伍上空盘旋的飞机,发现了红军想北渡金沙江入川的企图。于是他一边让当地部队立即控制金沙江沿岸的各个渡口,将两岸渡船收缴一空;一边严令跟在红军后面的追兵立即向金沙江靠拢。

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如果能赶在红军渡过金沙江之前将其合围,未必不能一战而竞全功。而红军面临的局势仍然是极为严峻,如果不能赶在敌人合围前强渡金沙江成功,那就有被敌人合围消灭的危险。所以关键就是,能不能打好时间差,在追兵赶来之前脱离险境。

鉴于以上情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29日,毛泽东做出迅速抢渡金沙江的指示,命令红一军团抢占龙街渡;红三军团抢占洪门渡;军委干部团抢占皎平渡。

红军是初来乍到的客军,虽然也在尽力搜集沿途之地的地理情况,但短时间内又哪能将金沙江附近的山川水文都摸透。由于对环境不熟,红一军团打下龙街渡之后才发现了,由于江面宽阔,再加上龙街渡一带没有遮蔽,有利于敌人的飞机低空扫射,故而无法由此渡江。

红三军团在拿下洪门渡后发现水流湍急,江中礁石密布,也无法由此渡江。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周总理、朱老总等人审时度势,召开前线会议,决定全军集中力量,从皎平渡强行渡江。

这样一来,全军的希望就寄托在陈赓率领的军委干部团身上了。

红军长征开始后,中央将中央苏区的彭杨步兵学校和红军大学、公路大学、特科学校这几所学校合并为干部团,由军委直辖。特地选派在苏联学习过特种作战的陈赓担任干部团团长,宋任穷担任政委。干部团的成员全部由营级到军级干部组成,党员比例占到相当一部分。人员素质高,战斗力强,既是红军干部的后备团,也是担任保卫中央,攻坚克难的尖刀团。他们就是中央手里的一把利剑,专门击破最难啃的骨头。遵义会议召开时,就是由陈赓率领干部团担当警卫工作,保护会场安全。会议结束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立即赶到干部团和陈赓、宋任穷研究具体行动部署。

他们详尽分析了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从作战计划、兵力配备、组织先遣部队、政治动员,乃至于寻找向导这种细微的细节,都作了缜密而细致的部署。最后决定,由刘伯承亲自兼任干部团先遣部队司令,携带一部电台和3营走在最前面;由宋任穷率领第一营为先遣营,由陈赓率领干部团主力2个步兵营,1个特科营和上干队(上级干部队)为后梯队。

由于此战关系重大,陈赓对各营干部作了最后的动员:“同志们!这一次独立作战,它关系到全军的安危。为了表示重视,军委又特地派刘伯承总长亲自来指挥我们团,因此,此战许胜不许败。”说完之后,陈赓转向刘伯承,“刘总,请你下命令吧!”

刘明昭

刘伯承看着特地给他搭台唱戏的陈赓和底下无数年轻却坚毅的面孔,非常感动,沉声下令道:“按照原计划,出发!”

第三营主要由政工干部组成,全营上下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在刘伯承的带领下,星夜兼程整整两天,于5月1日下午抵达距离皎平渡仅四五十里远的一个村落。

一到村落,刘伯承就命令全营守好道路,封锁消息,并且不顾急行军带来的辛劳,抓紧时间访贫问苦,向当地村民了解皎平渡的具体情况。根据走访,他很快就得知皎平渡南岸还泊有两只小木船,且北岸也没有国民党的正规部队驻守,只有一些地方民团,拿着几十条破枪。

根据这条重要情报,刘伯承更加坚定了从皎平渡抢渡的决心。他分出一支连军作为前哨,迅速赶往江边先控制船只,其他部队则在埋锅造饭后也迅速跟了上去。

前哨部队赶到江边后,很快发现村民所说的那两只小木船,但却没发现有敌人。按道理来说,如今金沙江沿岸船只已经被纳入军事管控,这两只木船应该有敌人守着才对。

经过向艄公了解,才得知这两艘船是对岸的敌人过江探查情况所用的船只,现在他们上岸查探情况去了,故而只留了两个艄公在这里。他们起初看到红军靠近并没有在意,以为是上岸查探的人回来了,直到枪口抵到胸前,才知道是红军神兵天降。

这时候,刘伯承带着后续人马赶到。由于船只太小,承载量有限,刘伯承特地分出两只精锐的尖刀排坐船向对岸划去。对岸的敌人本来就是地方民团,军事素质低下。他们以为是对岸的同伙回来了,没有盘问就让两只小船靠了岸。等靠到近前才知道是传说中的红军,没开几枪就溃败而逃。皎平渡至此落入红军之手,抢渡金沙江的决策完成了最重要的一环。

然而遗憾的是,皎平渡北岸并没有找到渡船。光是依靠现有的两艘木船,想把几万大军送过江,日夜不停的运也得几十天时间,更何况后方还有追兵呢?

一筹莫展之际,刘伯承又发挥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特长,通过走访周围村落的村民,他又得到一个重要情报:在皎平渡上游有个小渡口,那里还停了2艘船只。

兹此事大,刘伯承迅速抽调一个连的精锐,按照村民指的大致方向,一路翻山越岭,走了大半天,终于发现了一座江边小镇,估计那2艘渡船就在镇子里。

大家就在山上隐蔽起来,先派侦察员下去了解情况。不一会儿侦察员回来报告说:镇上有100多人保安团都在寨子里。连长想了想,就叫大家假装白军,大摇大摆走下山去。保安团的人果然相信了。红军战士们喊道:“快些架枪集合,长官要给你们训话。”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保安团的人全部俘虏,终于又找到了2只渡船。

船是找到了,可是江水这样湍急,从这里顺流而下到皎平渡北岸有60里,中间要经过十个险滩,且礁石又多,稍有不慎就是船毁人亡的结局。怎么办呢?红军战士虽然有不少是会撑船的,但在这种湍流中撑船实在没有把握。

这时候,陈赓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从俘虏的团丁当中挑选了几个水手,对他们进行了宣传教育之后,让他们来撑船。两只船容不下一连人,就让两个排分头押船。一个排沿江边山道走回去。

船只顺着急流疾驰,有时眼看要撞到江心的礁石上了,可是水手们用竹篙点住,船尾一摆就绕过去了。船只经过最后一个险滩的时候,水流过急,前边的船竟随着急流往滩上撞去,幸好被个回头浪打回来,船身骤然掉了个头,然后又转危为安了。

这7艘船事关全军安危,连毛泽东也非常重视。为此军委特地组织了一个渡江指挥部,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陈云任政治委员。

渡江指挥部规定了各部队的渡江次序,并且负责维持上下船秩序;同时在渡口上雇请水手,指定专人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还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妥善照顾。周围许多村庄的船夫,都热情地来帮助红军渡江。

陈庶康

这时,陈赓为了保障全军安全渡江,针对四川军阀刘元璋部2个团从会理开来的情况,马上命令部队:“即刻出发,向北前进,占通安州,以巩固渡口。”

天色微明,干部团除了先遣营留下维持渡江秩序、工兵连准备架桥(后因江水太急,未能架成)外,其余全部由陈赓指挥直取通安州。

从皎平渡北岸到通安州有40里路,其中十多里上坡路悬在峭壁上,崎岖险恶、只有半尺多宽,下边是望不见底的深谷。到了中午,人们在烈日下,就像行走在沙漠里边,酷热难当。

陈赓率领干部团爬了12里多,快要到达山顶的时候,发现左翼道上有敌约2个营的兵力正向我军靠近;右翼山上发现有敌军防守。便指挥前卫连在山顶隘口同敌人交上了火。

通安州方向的战斗刚一打响,刘伯承就得到了消息,他心知这是一场硬仗,必须全力以赴。立即派宋任穷带着全部先遣营火速支援。临行之前,他郑重对宋任穷说道:“这是一次性命攸关的战斗,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一切牺牲,全力击败当面之敌。”

因为山道狭窄,两旁又是峭壁,总兵力超过我军一倍以上的敌人,以密集火力封锁小道,并从山头连续滚下许多大石块,我军正面仰攻,简直比登天梯还难。

这时,宋任穷把拳头一挥,说:“同志们,前面是敌人,后面有薛岳的追兵,我们全军都在这里渡江,毛主席已过江到厘金局,大家说怎么办呀?”“我们死也要守住通安州,决不能再返回去喝金沙江的水。”勇士们齐声呐喊,一个个上好刺刀,准备冲向敌阵。

陈赓决定由迫击炮、重机枪等组成强大火力,掩护部队向前跃进。他召集各营、连的干部布置了任务,然后说:“打垮敌人以后,乘胜追击,没有命令,不准停止。”我军当即发起新的进攻。

在猛烈火力掩护下,战士们勇猛前进,见有石头滚下来,就向石壁一闪,石块滚过,又迅速向上冲去。待敌人发觉,再滚下第二块石头时,战士们就重新贴向石壁。这样一闪一冲,一跃一停,费了好长时间,才把一个尖兵排运动到离隘口约100米的“死角”集结,队伍则沿着右面很陡的一座山峰一个一个地爬上去,包抄敌人。

团部的冲锋号一吹,战士们端着刺刀朝隘口猛冲,吓得敌人四处乱窜。经过一阵激烈的搏斗,终于把凭险抵抗的敌人打垮了。

陈庶康

干部团在陈赓的带领下,将正面对抗、迂回穿插玩到极致,终于夺取了通安州,然后据城死守,为我军渡江争取了好几天时间。

5月3日,毛泽东、周总理等人亲自来到渡口。听完干部团如何寻找渡船,如何占领北岸,又如何搜索船只安排大军渡江的汇报后,纷纷对刘伯承大加赞赏。

毛泽东感慨说道:“前几天我还一直在担心,怕在皎平渡也不好渡江,被敌人追上,全军覆没。然后朱德同志同我讲,说没关系,四川当地人都说刘伯承是海龙王下凡,连大海都归他管,更何况小小的一条江呢?他一定会带回好消息的。”众人哈哈大笑,都说朱老总看人真准,刘总不仅带回好消息,还把我们都送过了江。

刘明昭

刘伯承谦虚笑道:“金沙江一战,我不敢居功,主要靠陈赓同志率领的干部团打得出色。”周恩来也附和说道:“这一仗应该给陈赓记首功”。

听了周总理和刘伯承的话,众人不禁回首北望。此时红军正在有条不紊地靠着7条小船过江。而通安州的陈赓则带着干部团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岿然不动,死死卡住通安州这个必经之地,为全军渡江争取时间。

中央红军几万人就是靠着这七条小船,在陈赓带领的干部团拼死掩护下,日夜不停,加班加点,整整用了九天九夜,终于全部顺利渡过金沙江。当薛岳紧追慢赶到达金沙江南岸时,只能看到我军焚烧渡船的阵阵浓烟。从此,我军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

而在这次伟大胜利中,陈赓所起到的作用居功至伟。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