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60年代陈赓和家人的最后合影,57岁气色不佳强挤微笑,一年后去世

文/历史勘探社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新中国一成立,陈赓和傅涯可算是过上了甜甜蜜蜜的日子,俩人一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新中国一成立,陈赓和傅涯可算是过上了甜甜蜜蜜的日子,俩人一起上班,一起回家,享受着革命胜利后的那种安逸和快乐。

可没想到这段好日子没过多久,就被打破了,1961年的3月16号,陈赓因为生病,说走就走了,留下傅涯和他们的五个娃,心里头空落落的,得自个儿面对以后的日子了。

其实从1958年开始,陈赓大将的身体就因为心肌梗塞的原因,一天不如一天了,但他心里那股子对革命的劲儿,还是热腾腾的,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就想多为国家和人民做点啥。

尽管病痛不断侵袭,他依然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履行着一名革命军人的职责,面对陈赓日益恶化的健康状况,毛主席深感忧虑,他深知这位忠诚的战友和卓越的将领对于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性。

出于对健康的长远考虑,毛主席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要求陈赓辞去所有职务,前往上海进行专心休养,这一决定虽然饱含无奈,但也体现了对陈赓身体的深切关怀。

在上海那段休养的日子里,傅涯一直陪在陈赓身边,她的手紧紧抓着陈赓的手,不停地喊着他的名字,就想用自己的爱和关心,帮他赶走病痛。

可老天爷好像并不心疼这对感情深厚的夫妻,到了1961年3月的一个早上,当傅涯又一次喊陈赓的名字时,他却再也没能回应她。

在离世前不久,陈赓还与家人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合影,那时的他,虽然已被疾病折磨得气色大不如前,脸上写满了憔悴与疲惫,但在镜头前,他却依然展现出了那标志性的微笑。

那微笑中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深情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尽管身体饱受摧残,但他的精神却依然坚韧不拔,积极向上。

在1917年那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年代,年仅14岁的陈赓正处于求知若渴的青春时期,他的心思全然沉浸在书本与知识的海洋中。命运似乎为他铺设了一条与年龄不相符的人生轨迹——父母已悄然为他安排了一桩包办婚姻。

在那个年代啊,像这样的由父母安排的婚姻其实挺常见的,很多人的命运就这样被悄悄地决定了。

陈赓是个思想很新潮的人,所以这桩包办的婚姻对他来说,就像是给他套了个紧箍咒,让他觉得特别不自由,心里头一百个不愿意。

结婚那天晚上,他压根儿就没进洞房,还一个劲儿地跟父母说,想把新娘子送回娘家去,可父母呢,就是死活不同意,甚至还拿武力来威胁他。

这让他觉得特别无奈,感觉自己被绑得死死的,最后他没办法,只能离开这个让他觉得压抑、没法追求自由的家。

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湘军鲁涤平部,投身于讨伐吴佩孚、驱逐张敬尧的战争中,以此作为自己追求自由与理想的起点。

在军队的日子里,陈赓逐渐认识到旧军队的腐败与无能,他于1921年毅然退出了旧军队,并在次年于长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陈赓这么一走,就是好多年都没有消息,他爸妈实在没办法,只能把儿媳妇送回了娘家,而陈赓呢,他一直在革命的道路上往前冲。

到了1922年底,组织上安排他去上海平民学校当老师,后来,在1924年,他又考上了黄埔军校,跟蒋先云、贺衷寒三个人一起,被大家叫做“黄埔三杰”,在军校里,他表现得特别出色,很有才能,也很有领导力。

1926年9月,陈赓又被选中去苏联学习,他在那边学了半年,第二年的2月就学成回来了,继续在上海为革命出力。

1927年初夏,在周恩来的撮合下,陈赓与上海女子王根英在武汉结为连理,开始了他们共同的革命生涯。

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小夫妻俩刚刚步入婚姻的殿堂,却不得不面对分离的命运,王根英因任务需要返回上海,而陈赓则需带兵出征,两人还未及享受甜蜜的二人世界,就被迫天各一方。

在南昌起义中,陈赓不幸左腿中弹,胫骨与腓骨全部骨折,不得不返回上海养伤,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俩好不容易过上了几天安稳日子,还有了第一个孩子。

可孩子才2岁大,他们又得分开了,王根英带着儿子,坚守在革命工作上,而陈赓呢,他要去走长征路了。

那时候,日军侵华局势紧张得很,陈赓正忙着和干部们一起总结工作,会场里气氛绷得紧紧的,突然,有个通信员急匆匆地跑进来,手里还攥着一封电报,看着挺着急的。

陈赓接过电报,只匆匆一瞥,便如遭雷击,浑身剧烈颤抖,脸色瞬间阴沉如水,他硬憋着心里的难过,可眼泪还是忍不住往下掉,虽然没哭出声,但每滴眼泪都重得要命,装满了说不出的伤心和绝望。

那封电报,如同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插进了他的心脏——上面赫然写着:1937年3月8日,王根英在日寇的刺刀下英勇就义。

百团大战打完了,第129师好不容易有了个喘口气的机会,师部就想着办个运动会,让大家乐呵乐呵,正好还赶上刘伯承师长的生日了,这不是双喜临门。

运动会的总头头,第386旅的旅长陈赓,他打了个电话给抗大政治部主任,运动会那天,台上正演着老戏《孔雀东南飞》,傅涯演的是个小姑子,那演得叫一个投入,台下的观众看得都心动了,连陈赓都看得入了迷。

他看着台上傅涯那眼泪汪汪的样子,心里头不由得泛起一阵酸楚,眼泪就这么悄悄地滑下来了,他赶紧抬手摸了摸额头,顺便挡挡眼睛,心里头那些往事啊,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过。

回想起某日,三位文工团的姑娘随团长王智涛前往取道具,恰好与陈赓相遇,姑娘们对陈赓的传奇故事充满好奇,便缠着他讲述战斗经历。

王智涛见状,调皮地问陈赓:“老首长,你觉得这三位姑娘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陈赓一听便明白了王智涛的用意,笑着指着他打趣道:“好你个王智涛,做起媒婆来了!”尽管陈赓性格直率,但他还是随口指了指中间的姑娘,而那位姑娘,正是傅涯。

傅涯出生在个挺有文化的家庭,她爸是当地挺有名的师爷,家里条件还算不错,但那时候女孩子是没法上学的,傅涯心里头那个想学知识的愿望,就像被堵住了一样,实现不了。

不过傅涯这人,特别有毅力,为了能让爸妈同意她上学,她每天在家里忙得跟陀螺似的,起早贪黑地干活,爸妈看她这么坚持,心也就软了,答应让她去上学,傅涯得到这个机会简直是拼了命地学习,成绩好得不得了。

1937年,她从南京那个私立东方中学完成了学业,第二年,她就一股脑儿地跑到延安去参加革命了,还进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第四期学习班。

学完毕业后,她就被安排到了抗大总政文工团,成了一名文艺工作者,在文工团里,傅涯才华横溢,再加上她性格开朗大方,战友们没有一个不喜欢她的。

有一天,傅涯去取道具,没想到碰到了正在养伤的陈赓,她坐下来听陈赓讲他的革命故事,被他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心里头对他是又尊敬又有好感,而陈赓呢,也对这位既聪明又大方的女子特别有好感,他也没藏着掖着,直接表达了自己对傅涯的喜欢。

可他们的婚姻之路并不平坦,由于傅涯的哥哥傅森正在国民党中工作,组织上对二人的婚姻不予批准,这一决定无疑给了热恋中的二人当头一棒。

正在他们心灰意冷之时,邓小平政委及时知道了这件事,他亲自找到政治部的有关人员,为傅涯做背书。

他说:“不管傅涯的哥哥如何,她是一个经过了重重考验的共产党员嘛,就让延安方面成全他们吧。”在邓小平的帮助下,陈赓与傅涯的爱情终于修成了正果。

1943年2月,陈赓与傅涯在延安结为伴侣,婚后,傅涯随陈赓前往太岳军区工作,与丈夫并肩作战,共同度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

在战争年代,他们聚少离多,但每次相见都充满了深情和厚意,傅涯用她的温柔和坚强,支持着陈赓的革命事业,成为了他最坚实的后盾。

在战争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们俩手拉手一起走过,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拼命努力,傅涯嫁给陈赓后,一点也没变得骄傲自大,反而更加接地气。

她和农民朋友们一起吃住,一起干活,她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支持着丈夫的事业,也因此赢得了战友们的真心尊重和喜爱。

当陈赓离开后,傅涯心里特别难过,但她没有垮掉,而是勇敢地挑起了养孩子的重担,她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小孩子们拉扯大,还把他们教育成了国家需要的人才。

在那个不容易的年代,傅涯还小心翼翼地保管着陈赓留下的手稿、日记这些宝贵的东西,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她还亲自操刀,编辑出版了《陈赓日记》这些书,在军队和外面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家都特别关注和喜欢。

傅涯对陈赓的第一位妻子王根英烈士,心里满是尊敬和想念,她每个月都会给王根英烈士的母亲寄生活费,一直照顾到老人去世。

她还给王根英烈士写了传记,纪念她为革命付出的一生,傅涯的这份坚持和付出,不仅仅是对丈夫感情的体现,更是她对革命事业那份不变的忠诚和热爱。

参考信源:

红色文化网——陈赓大将与他战争年代的爱情故事2025-01-13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缅怀开国大将陈赓:救过蒋介石的命 曾“叫板”毛泽东201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