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监听耳机的“一菜三吃”——qdc8Pro私模分享

李凌佳琦 2024-05-08 20:07:43

qdc8pro的诞生,意味着qdc这个专业监听耳机品牌彻底告别了把同一定位的产品分三个版本的时代,走入了“all in one”的路线,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根据qdc8Pro的市场表现来酌情考虑是否以后的迭代、包括qdc5系的产品也效仿这样的做法,但这篇文章,我会用很强的个人喜好来表达我对qdc8Pro的认可。

第一次接触到qdc的产品还是在2017年的时候,那会儿我写了一篇qdc5HIFI版的文章,后面也在上海的展会上听到了qdc的全系,但一直都没有特别想入手的想法,最喜欢的那副双子星对那时候的我来说也完全是遥不可及的梦,只知道这个牌子在素质、音色层面有些板正,这个“板正”是个中性词,即代表了素质层面的不妥协、也代表了调音层面的保守。我大学毕业后奖励自己的第一副定制耳机是qdc的4Studio,我认为这是当时整个行业里唯一一副兼顾了还原、音色美感、并且可以作为参考的耳塞,当时黄老师就说我有一副“监听耳”,其实我至今也不理解我这个人哪里是监听耳了,因为我一直是以HUFI佬自居的。而三年后我再次购入8Pro,黄老邪会心一笑,好像早就预料到我要跳这个坑。

有些朋友可能还记得前阵子广州爱乐交响乐团的郑殷老师曾经在我这儿投稿过qdc8Pro的评测(感兴趣的可以翻阅1月28号的推送,或者移步@郑殷爱齐默尔曼 的WB),我们俩在某些方面是在互相影响的,比如是他给我带入了用8Pro的Live模式听古典的坑,而当时他在广州和我面基时带着一副qdc8Pro的试听样机,我当时的私模已经在用了,那会儿他也被我强烈撺掇着去入私模,最终可能是在多方影响下去下了单。总之,我在听了几个月的qdc8Pro以后,和一开始的印象有很大的出入,我甚至觉得qdc8Pro的监听属性只是一个陪衬、或者说是属于基本属性罢了,并不是它的核心特性。

在聊一些主观看法前,先说说qdc8Pro的外在属性。

qdc的8系列,其实8也对应了单元数量,也就是8单元动铁,而且这次和前作相比来说的话完全是挤爆了牙膏,比如把HIFI模式、Live模式、Studio模式集成在了一副qdc8Pro里,而且拨杆做了适度的凸起,不像以前变色龙系列那样得用专用的工具或者临时找根牙签来拨动,甚至你可以戴在耳朵上盲操。腔体和面板均采用碳纤维材料手工制作,强度高、且能够改善内部的稳定性,不过因为制作工艺的难度,8Pro在制作私模时并不能够做通体的碳纤维,而是可以选择碳纤维面盖。但可惜的是,8Pro依然是保留了qdc反相位插针的传统艺能,介意这一点的话只能选择私模了,私模用户可以选择插针的相位。

包装配件方面这次也是比较用心的,胡桃木的包装盒、碳纤维纹路的收纳盒、以及黑色编织外皮的铜银混编原线和直插型可换插头,黑色外皮与直插的插头对于有舞台监听需求的专业用户而言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另外,qdc家的东西易驱性往往都不错,甚至大多数型号是可以用手机直推的,下限比较高,8Pro也不例外,常规的小尾巴都能够推出很高的潜力来。

我这里,会用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聊聊我对三个模式的看法。

首先是Studio模式。这个模式是我个人初期最喜欢的、包括在展会上也是因为Studio模式种草,我喜欢它的原因就和我喜欢4Studio如出一辙——这是一个保留了声音悦耳性的监听底子,和老版的8Studio有本质的区别,8Studio当年是一个很适合拿来“挑错”的型号,比如测前端、测唱片,声音比较强调线条感、信息量,听起来要比4Studio“清晰”很多,有着极强的细节刻画能力,而8Pro的Studio模式其实硬素质底子是完全够强的,但在音色上往4Studio那边跨了一步,声音松弛、细腻、而且在中频部分的质感居然是非常润的,这种润泽度完全不逊于自家的Folk,除了没有Folk那么暖以外,人声的音色感染力完全不逊于一些主打人声的产品,即便是搭配N2这种偏中正的前端也不会显得寡淡,并不需要通过前端的“调味”才能获得好听的人声质感。

但是,我在这里说句劝退的话,我并不推荐看完上述文字的你,单纯为了听流行去买8Pro,我认为它的人声有一定的鉴赏门槛,并不是靠渲染、以及增加味精的方式来达到好听的,这个特性,2W档位的Camelot也是类似。8Pro的Studio模式能够“还原人声中原本就好听的质感”,比如喉音、气息的吞吐细节,比如适度的颗粒感,比如前文提到的那种润泽,绝非抓耳的类型。此外,Studio模式下的声音也是我认为非常均衡、平和的,动态表现出于同价位的正常水准之上、而不是给你很炸的感觉,但有一点做的特别好,那就是对于“铁味”的抑制,Studio模式下的结像立体、圆润、饱满,极低频和极高频的部分都是属于恰到好处的,唯二我不算喜欢的点在于横向的声场不够宽大、而且边际感略清晰,不是很适合大编制、流行Live类的曲目,但纵深给的足够完整。

我原本对三种模式个人喜好的排序是Studio>Live>HIFI,但经过郑老师的引导,我现在已经有些沉迷Live模式下的乐感。

从宏观层面看,Live模式下中低频的部分会显得比Studio模式下要脏一些、闷一些,这个略闷的感觉其实是来自于Live模式下更充沛的极低频、更强烈的打击感。至于为什么Live类的塞子低频一定会多,其实是为了照顾舞台监听的需求,乐手、歌手往往需要在大声压下工作,目的是听清除现场的鼓点节拍和自己的声音,因此我从来是不建议用户根据歌手的耳返型号来选择自己的音乐耳塞的,本质上就不是一类东西、更不可能代表一个歌手对耳机的审美选择,纯粹是无稽之谈。但8Pro的Live模式,如果拿来听一些流行现场、古典曲目,声音的还原度甚至比Studio模式要强,乐感也更加的蓬松、顺滑。郑老师给我分享的曼陀铃节奏曲、海爷指挥的马勒4,都完美发挥出了Live模式下的特性,低音提琴声部拨弦的质感,不仅纤毫毕现、纹理清晰,而且有着强烈的气流涌动、弥散感,让我迫不及待又去播了一首马勒2的第一乐章。如果近说低频器乐的质感,8Pro是我手头最好的一副耳塞,没有之一,甚至是明显超越了自家V14的存在。

而出于私模的优势,8Pro的Live模式下,高频会更为的平顺细腻、极低频的量感释放充足的同时闷感也减少,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听流行女声时的音色比公模下还是会甜美清秀不少、男声的醇厚度更为的自然、有磁性,比如我日常出街时最喜欢用旷世CMA18 Portable去听听德永英明、玉置浩二,那种人声喉音的细节吞吐简直是爽的让人有些刺挠。

而HIFI模式,我个人听的不算多,因为手头在素质、音色层面能够代替它的产品比较多,但我心里其实有个猜想,那就是HIFI模式注入了qdc对于市场的理解——声音干净、透明、凝聚、线条明朗且稍纤细,女声的部分有一点拔亮痕迹、但是对于一些清甜型女声的味道表达的更好,这种年轻化的声音也能够适应一些狭义二次元ACG、包括电子乐,并且符合一些用户对于“一耳朵素质”的要求,不建议大家完全按照我和郑老师的口味、听音曲目去判断8Pro的真正水准,毕竟千金难买心头好,也许HIFI模式是一个更具备普适性的、让更多人觉得好听的型号。而如果基于HIFI模式来给8Pro的整体素质水准下一个定义的话,我认为就是符合价位的正常水平,qdc几乎不会去玩卷素质、卷配置那套,8Pro的密度、横向声场在万元价位是比较中规中矩的、甚至偏低一点,而且对纵深的表达比较挑录音。但这次我认为三个模式下的“音乐性”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现,尤其是Live模式下的古典表现、Studio模式下的人声表现,并且qdc一向不什么擅长的二次元ACG,在HIFI模式下也有所建树。

最后,我还是想安利一下qdc8Pro的私模,其实从硬素质角度的提升而言,根据我的经验,qdc的私模在行业里并不是那种提升巨大、换私模如换塞的级别,但qdc的私模导管深度、粗细适中,具备第一梯队的舒适度,而且在工期、Refit效率层面有着国产大厂的优势,加上8Pro这个型号,如果你对Live模式感兴趣的话,我是更加推荐你入私模的,能够感受到几乎是目前便携HIFI领域里最佳的现场还原能力。

0 阅读:5

李凌佳琦

简介:为你带来严谨但不枯燥的音频产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