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初遇之美:进一步聊聊PWAudioMeetAgains的主观感受

李凌佳琦 2024-05-03 19:57:25

这篇文章算是一个意外吧,因为原本只是想年底写一个高端旗舰线材的总结(感兴趣的可以翻2月19号的推送),但自己在借用Meet Agains的样线以后有些中毒太深了,后续也入了一根,至此为止,当时文章里提到的六款线材我已经持有了一半。

Meet Agains(下文简称MA),起了一个很有文艺气息的名字,是一根独立于PW家以往旗舰系列的、又同时具备旗舰水准的线材,虽然价格并没有FTS、奥菲斯、乃至1960S2那么贵,但是我主观口味上,PW有史以来最好听的一根线,就像当时强叔在文章标题里写过的那样,“再度相逢 再度感动”,在听MA搭配耳塞时,很多时候会让我想到入烧过程中经历过的一些惊艳瞬间。

回想起第一次被低频所震撼,应该是2013年听到IE80的时候。

那时候,同学借了一副IE80放在我手头玩,某种意义上这次经历也算是引导我“往上烧”的启蒙吧,在同一年间,我也先后购入了那时候最火的几款产品,包括AKG K420、铁三角M50电话线版、C770平头塞。虽然IE80是一个器乐向的杂食塞,但当时最令人震撼的还是它的低频表现、以及独特的低频旋钮调节功能,那个时候,我可能还不知道什么叫下潜、什么叫极低频,只知道这是一种近乎于“物理感官冲击”的震撼。而MA在硬素质层面,最无懈可击的,正是低频。

MA的低频、极低频、纹理细节、落地感,从听感层面来说和自家FTS屏蔽版、奥菲斯屏蔽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只是因为没有奥菲斯那么庞大的量感,所以显得冲击力弱一些。不论是低频还是人声,我都不喜欢量太多的、过于怼脸的,因此,MA的低频是我心目中行业里素质、感染力最好的一根,没有之一。而作为高阶旗舰型号,MA的这种低频释放是依然在一定的“章法之内”,极低频行程非常完整的同时,没有影响透明度、速度感、包括结像的清晰度,我称之为“高级音响器材”才会具备的特性,有时候如果为了低频的晕染而把中下盘的声音给弄脏了,我称之为“过犹不及”。这也是为什么,我曾经多次纠结于我的VKRP到底使用万隆Gary Wonka还是MA,因为只有MA能够在不改变量感的前提下,让VKRP的低频极限深度达到最大化的发挥。

第一次被人声震撼,是高中毕业后参加的那次南通本地的发烧友聚会。

在本地南大街的一家小型音频门店里,我们南通的发烧友群办了一场小型聚会,虽然现场很多人都关注的是一位土豪大哥带来的K3003与AK120,但我更喜欢那副改了平衡的HD650,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卡侬平衡口。因为我本身从小是一个很喜欢听港台流行的人,所以当时我用HD650听了半首陈奕迅的《孤独患者》、半首张学友的《约定》,出于聚会现场我一个小屁孩儿不敢占用太久的时间,从那时候起,上台玩大耳的种子也默默埋下了。而当我用MA配上ad astra的Oasis时,脑海里曾经的记忆浮现,那种抒情人声的颗粒感、模拟味在便携HIFI里几乎是独一档的。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有朋友给我灌输一个观念,说MA的声音是充斥着黑胶味儿的,直到我自己组了一套还算过得去的黑胶音响系统,我才意识到MA的这种音色质感,藏细节于无形、素质经得起推敲却又不会过于显山露水,尤其是人声这种扑面而来的气息细节、唇齿碰撞带来的口型具象化,氛围略暗、但音色又准确的温暖人声表达,虽然是一套酱油贵过鸡的搭配,但却让我甘心把他们给焊死在一起,就为了听到极致模拟味、抒情的纯Vocal向随身顶点。

MA的第三个关键词是声场,我想把这份回忆,让大家自己去联想第一次听到Live现场的感觉,不论是演唱会、Livehouse、还是音乐厅。

客观的说,MA的横向声场在我当时写过的所有旗舰线材里可能是倒数的那个,但毕竟旗舰线材嘛,大家的“下限”都不低,但它厉害的的纵深、边缘混响的外扩感,如果用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去类比的话,MA的声场就好比耳塞里的动圈,劲儿给足的前提下那个声场是有“外延”趋势的。比起横向,MA在纵向高度、以及纵深前方的混响蔓延是最明显的,而且能够“修复”一些结像位置靠后、纵深不足的耳塞,把近似指挥位的那种结像变成近似观众席前排的结像。此外,MA本身的结像有厚度、丰满、同时还有一种毛茸茸的的独特质感,说起这种氛围,也是很多人最钟情于Susvara的地方,那种不够完美的透明度正好有些映衬了现场的氛围,就好像没有一个绝对完美声学处理的音乐厅、或者听音室一样,MA的透明度并不是完美的,但也导致它在听Live类曲目,不论流行、还是古典、亦或是室内乐时,都能给到我非常具备临场感的氛围。

MA的高频存在感并不强,就像很多纯模拟系统不会给到你多么金碧辉煌的听感一样,你听完几首歌后可能都不会在意到MA的高频,但是它听器乐Solo的那种质感,比如管弦乐的尾音、钢琴的低音轮廓、木管乐带来的空气流动感,是非常见微知著的、让能人意识到MA的高频素质与音色的,也可以说它的高频其实就是强在“基音”的部分,对于极高频、泛音的部分并没有过多的表达。此外,还有一个特性、而且大家一定一定要在意的特性是,MA的人声并不贴脸,并不贴脸,并不贴脸,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毕竟很多发烧友把“人声贴脸”依然作为硬性指标的存在,如果我跟你说完MA人声好听、你买了,发现人声并没有比之前贴脸,那可真的别怨我,没把文章看完属于是,MA的人声单纯是强在质感、音色本身,是不会带来什么贴脸加成的。

官方这次给MA下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比起过往任何一条PWAudio的线材都更加强的适配性”,但我个人不太同意的点在于,它对于部分耳塞的音色改变是略高于自家FTS的,会多一些暖意、结像的“毛茸茸”质感、人声气息的尾音晕染、包括器乐的形体也会多一些近似胆机/黑胶的那种感觉,较为的丰满醇厚。因此,我认为更贴切的结论是,“比过往任何一条PW Audio让耳机更好听的概率都高”。我思前想后还是没有和大家写具体的搭配参考,因为大家手头的耳塞是五花八门的,我希望把MA自身的一些比较容易找到“共性”的特性阐释给大家,至于中毒与否、种草与否,各位看完相信心里也有杆秤了。

0 阅读:1

李凌佳琦

简介:为你带来严谨但不枯燥的音频产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