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于2023年8月入职某传媒公司担任人事专员,签订一年期劳动合同。2023年12月起,她以“腰椎间盘突出需卧床休养”为由多次请病假,累计达82天。公司调查发现其在不同医院开具相同病因假条,且医疗诊断与休假时长不符。医生认为其病情仅为轻度,无需长期全休。2024年1月至3月,公司多次要求返岗并提供床铺、减少工作量等协助措施,均被周某以“需卧床”为由拒绝。后公司发现其病假期间跨省参加演唱会、婚宴等活动,与其陈述矛盾,遂于2024年4月以虚假病假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周某起诉要求赔偿,但法院认定公司解除行为合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诚信原则:周某病假期间跨省活动证明其无需全休治疗,虚假陈述病情构成对病假权的滥用。
企业合规管理:公司已尽到催告义务并提供合理协助,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符合《劳动合同法》第39条关于“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规定。
证据链完整:医疗诊断矛盾、社交活动轨迹等形成有效证据,证明周某行为与病假事由不符。
争议焦点与法律分析病假权的边界
根据《劳动法》第29条,劳动者享有医疗期保护,但需提供真实有效的医疗证明。本案中,周某伪造病情、虚开假条的行为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2条关于伪造证明文件的规定。法院强调,病假权应以真实医疗需求为前提,不得用于非医疗目的。
企业解雇的合法性
企业需在以下环节合规操作:
病假核查:要求复诊、核实活动轨迹等(如本案公司陪同周某复诊并调取出行记录)。
程序正当性:多次催告返岗、提供合理协助(如调整工作条件)等前置程序。
证据保存:医疗记录、沟通记录、员工社交动态等均可能成为关键证据。
同类案例对比合法解雇:本案因员工虚假病假证据确凿,企业胜诉。
违法解雇:如另一案件中怀孕员工因真实医疗需求被违法辞退,法院判决公司支付赔偿金,凸显医疗期保护的差异性。
社会舆论与行业启示公众观点分化
支持判决:多数意见认为周某滥用病假权损害企业信任,判决维护了职场诚信。
质疑标签化:部分声音反对将个案归咎于“追星群体”,强调问题本质是虚假请假而非追星行为本身。
职场管理启示
劳动者层面:病假期间应避免从事与医疗休养无关的社交活动,确保行为与病情陈述一致。
企业层面:需完善病假管理制度,如设定指定复诊医院、加强活动轨迹核查等。
司法趋势:法院更倾向于保护诚信履约方,对“权利滥用”行为严格审查。
风险提示病假管理风险:企业若未充分履行核查和告知义务,可能因程序瑕疵被判违法解雇。
劳动者举证难点:若无法证明病情真实性或企业存在程序违规,维权将面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