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时节正义军,出征反腐除奸邪,长绳万丈手中握,誓将鲲鹏紧捆绑。赣水之畔红旗展,一角鲜红映天边,偏师得力靠黄公略,战功赫赫显威严。
黄公略是毛主席诗词里唯一一个被点到全名的人,毛主席经常在诗里夸他,还叫他“飞将军”。这位了不起的红军战士,在2009年被评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没错,他就是黄公略。
不过,到了1952年,黄公略的独生女儿黄岁新,去找了她父亲以前的战友,想请他们帮忙办件事,结果却被彭德怀当场给拒绝了。
“你这个请求,我实在是没法答应。”
接着,彭德怀赶紧吩咐旁边的人,“快给朱老总打个电话,请他尽快过来一趟。”
黄岁新到底求了啥?彭德怀为啥拒了她之后,还要把朱德叫来呢?还有,毛主席为啥老在文章里夸黄岁新的老爸黄公略?黄公略这人,到底有啥不凡的经历?
1927年的一个夜晚,在国民革命军第五师的行列里,彭德怀大喊一声:“上!”紧接着就是行动的信号。
边上的张荣生立马抄起条毛巾,死死地缠住黄公略的脖颈,嘴里还嚷嚷着:“瞧你穿得那么有模有样,心里肯定憋着坏呢。今晚我就把你扔到河里,神不知鬼不觉地处理了。”
黄公略被毛巾勒住脖子,憋得脸色发青,说不出话来。他一只手紧紧抓着脖子上的毛巾,另一只手则指着自己不停蹬地的脚丫子。
邓萍在一旁留意到这个小细节后,赶紧叫住了张荣生,说道:“嘿,别急,咱先等等,看他还有啥要说的,到时候再处理也不晚。”
缓过劲来的黄公略,边咳边大口喘气,脸上带着放松的神情。一等他感觉好些,他立马动手,把皮鞋的后跟割开,掏出一小张纸,赶紧递给了彭德怀。
彭德怀他们瞅完那封信,一个个都面露疑惑,盯着黄公略。彭德怀直接问道:“黄石啊,你这是搞的啥名堂?早点说明白不就啥事没有了嘛。现在可好,差点就让我们把你给冤枉了。”
不久前,黄公略收到了彭德怀的一封信,信里邀请他回到湘军,担任随营学校的副校长。
经过一番商量,组织决定让黄公略悄悄回到湘军,暗地里做宣传工作。同时,也交代他瞅准时机,鼓动彭德怀发动起义。
说起为啥要给黄公略安排这个任务,咱们得聊聊他们两人的交情。
黄公略来自湖南湘乡的一个挺富裕的家庭,17岁那年,他自个儿就跑去参加了湘军,一心想要找到让国家变强大的方法。
在湘军服役那会儿,黄公略碰巧遇到了彭德怀,两人特别投缘,立马就成了好朋友。后来,他们还相约一起考上了湖南讲武堂,关系好得不得了,简直是无话不谈的铁哥们儿。
毕业后,彭德怀选择留在了湘军,另一边,黄公略则踏上了前往黄埔军校的路,继续深造。
在黄埔军校学习那会儿,黄公略被先进理念所鼓舞,毅然决然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因此,当收到彭德怀的来信后,黄公略二话不说,揣着组织安排给他的秘密使命,直奔彭德怀所在的部队去了。
刚到军营那会儿,黄公略心里没底,不知道彭德怀现在是哪边的,所以没敢直接亮出自己的身份。
就算彭德怀他们一股脑儿地把计划都说了出来,黄公略为了小心起见,还是对彭德怀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摸底。
这次随营学校,对我们来说是个大好机会。虽然挂着周磐当校长的名头,但他其实不怎么来学校,所以这学校啊,还是咱们说了算。接下来的教学任务,黄石,你还是照着我们以前学的那套来教,不过得在前面加上一句“打倒新军阀”的口号。
听着彭德怀热情洋溢地说着,黄公略心里头暗暗高兴,觉得彭德怀的立场挺合自己心意,可他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小心翼翼地探了探口风。
黄公略装糊涂地问:“啥?你说的‘新军阀’是哪位呀?”
彭德怀毫不犹豫地答道:“那肯定是蒋介石啊,还能有谁呢。”
没想到黄公略却故意搭话道:“你这么说蒋校长可不对,咱们都是在他麾下效力的,而且他可是一直都在照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来行事呢。”
可能黄公略演得太逼真,让彭德怀误以为他真的是蒋介石那边的“铁杆”粉丝,于是就直接下了命令,打算为以后的行动扫清障碍。
黄公略掏出那封介绍信后,他们俩的关系又和好了。就在这时,黄公略才知道,彭德怀他们其实早就偷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只是因为身份原因,一直没法公开。
几年后,这俩人竟然在不同的机会下又走到了一块儿,都在为了咱们国家和老百姓的明天使劲儿拼搏呢。
1928年夏天7月份,彭德怀和黄公略他们特别卖力,不光在随营学校教出了一批共产党的得力干将,还指挥部队顺利搞了一场“平江起义”。后来,彭德怀和黄公略带的这支起义队伍,很快就被正式整编成了红五军。
过了一个多月,红五军分成了两队。彭德怀带着一队人马奔向了井冈山,打算和朱毛大军汇合。另一边,黄公略领着剩下的队伍,留在湘鄂赣根据地继续跟敌人周旋打游击。
第二年春天,黄公略接到了新任务,让他去赣西南那边,帮忙建起红六军。
那时候,毛主席带着红四军在赣西南一带行军,听说了黄公略的英雄故事,就专门叫来了黄公略,俩人聊了一宿,谈得很投机。
这是他俩头一回碰面,黄公略被毛主席那出众的才智和独到的见解深深吸引。在毛主席留在赣西南的日子里,黄公略巴不得天天都能跟在毛主席屁股后面,学习那些新鲜的思想和战略方法。
毛主席走后,黄公略也挺能耐,他把毛主席在二七会议上提到的“傍着发展”策略,实实在在地用上了。在原来的根据地上,他不仅守得住,还硬是给咱开拓出了新的地盘。
听到黄公略的那些事迹后,毛主席立马乐呵呵地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里写下这么一句:“赣江那边红了半边天,多亏了黄公略这位大将。”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毛主席对黄公略的高度认可和赞扬,也是在他的诗词里头,头一回把一个人的全名全姓给写进去了。
后来,按照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安排,黄公略的妻子刘玉英被接到了根据地,终于能和丈夫见面了。两口子在分开这么久之后,享受了一段难得的相聚时光。
两人刚聚没多久,黄公略就接到紧急命令,得立马奔赴前线参与反“围剿”。偏偏这时,刘玉英已经怀上了孩子。琢磨来琢磨去,黄公略最后决定把有孕在身的妻子送回老家安顿好。
要走的时候,黄公略望着妻子,轻声说:“万一我没法及时回去,咱们就给这孩子起名叫‘黄岁新’,盼着他能有个新气象。仗一打完,我马上回家看你们。”
把老婆安顿好后,黄公略立马又冲到了前线,全身心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
另一边,刘玉英自那次离别后,就一直在家照料婆婆和小女儿,满心期待丈夫的归来。可遗憾的是,她最终等到的却是丈夫英勇牺牲的噩耗。
瞅着还小的黄岁新,刘玉英硬是把眼泪憋了回去,跟组织说了不,没同意她们母女去延安,她选择留在家里,照顾老的婆母和小的闺女。
彭德怀知道好友黄公略牺牲后,主动挑起担子,说要帮忙照看刘玉英母女。他把自己的抚恤金分成两份,一份寄给了刘玉英母女,另一份则给了另一位牺牲战友的家人。他还特地让人捎话给刘玉英:“岁新这孩子,你们得好好培养。有啥难处,直接来找我,我肯定能帮就帮。”
但那时候,全中国都乱糟糟的,到处都在打仗。彭德怀心里一直惦记着黄岁新她们娘俩,可因为仗一个接一个地打,他最终还是和她们失去了联系。
到了解放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彭德华立马派人去找黄岁新。经过一番波折,最后在党中央的帮助下,刘玉英和黄岁新两人被接到了北京安顿下来。
刘玉英按照组织安排,去了北戴河疗养院调养身子,另一边,黄岁新则进了北京的一所学校继续深造。
彭德怀特别关心黄岁新的成长,他时不时就让黄岁新去家里小住几天,甚至还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干闺女。在学习和生活上,彭德怀都尽自己所能给黄岁新提供帮助,真的是掏心掏肺的好。
彭德怀对黄岁新特别关照,这让黄岁新心里暖洋洋的,同时也让他更加想知道,自己的亲爸究竟是个啥样的人。
因此,她总是缠着彭德怀,让他一遍又一遍地讲黄公略的事儿,彭德怀呢,每次也都耐心地给黄岁新解答那些疑问。
黄公略跟老婆分开后,他马上就跑到前线去打仗了。
1930年12月底,也就是12月29号那天,毛主席和朱德得知蒋介石派张辉瓒带着十万大军来攻打红军。他们马上就想了个办法,把红军分成了四队,打算从四面八方把敌人给围住。这里面,黄公略带着的红三军,他们的任务是直接跟张辉瓒带的国民党军队干仗。
那时候,红三军在前线战场上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而张辉瓒那边呢,整整有六个团的大军,敌我人数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但就算是这样,当毛主席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黄公略时,他二话不说,立马就答应了下来。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黄公略就领着红三军朝着指定的地方出发了,准备好好迎击敌人。
一瞅见张辉瓒的先头部队,黄公略立马下令,让队伍动手。他们动作快得跟闪电似的,一眨眼的功夫,就干掉了敌军两个营。
张辉瓒正做着梦呢,突然被前面的打仗声给吓醒了,他连忙带着队伍去帮忙。可这时候,毛主席已经下了命令,红三军和红四军早就休息好、精神满满地等着呢。他们瞅着敌军吓得魂飞魄散的样子,就等着他们一头栽进事先设计好的陷阱里。
突然间,到处都响起了红军冲锋的号角,就像一群凶猛的野兽冲出围栏,各路红军战士从不同方向一股脑儿地向龙冈冲去,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了龙冈。
黄公略指挥完最后的大进攻后,亲自带着红三军冲进了敌人的指挥中心,抓了好大一堆敌军的高官将领当俘虏。
后来的第二回、第三回反“围剿”仗里,黄公略还是那般勇猛无敌,给红军赢了好些大战,毛主席都夸他夸到心坎里了,还特地封了他个“飞将军”的称号,盼着他能像飞将军那样,继续在战场上大展身手,再立新功。
然而,没想到后来的一场意外灾难,让这位“飞将军”满怀遗憾地离开了我们。
1931年9月15号,黄公略在第三次打败国民党“围剿”后,就按照毛主席的命令带着队伍转移。可没想到,半路上竟被国民党给偷袭了。
带着队伍隐蔽时,黄公略不小心挨了一枪,结果流血过多,就这么离世了,真是让人痛心。
在北京的这些天,黄岁新没见着爸爸,但她心里一直装着爸爸。而且,彭爸爸老是提起他,让黄岁新感觉爸爸好像从没离开过。有了彭德怀的疼爱,她心里头一点也没觉得缺了父爱。
但在1952年,黄岁新鼓起勇气去找彭德怀,提出了心里的请求,没想到彭德怀直接而坚决地拒绝了她。
爸,我其实不太想走,离开这儿去别的地方。我就想留在北京,哪儿也不想去。
黄岁新高中毕业后,考上了河南平原农学院,可她心里并不想去那儿。于是,她去找了彭德怀,想让他帮帮忙。
没想到,彭德怀非但没答应黄岁新的请求,还特地请来了朱德。他俩一块儿对着黄岁新说:“这些都是组织上的决定。你身为烈士的后代,更应该向你爸爸看齐,无条件听从组织安排,好好为人民、为国家出力。”
经过彭德怀和朱德的耐心开导,黄岁新终于想通了,答应去平原农学院深造。临走那天,彭德怀还悄悄塞给她40块钱,并亲切地对她说:“以后有啥难处,记得找我,别啥都自己硬扛。”
跟彭德怀依依不舍地道别后,黄岁新开始了自己人生新一段的学习旅程。学业完成后,响应国家的号召,黄岁新跟着王震去了东北,参与那里的支援工作。
黄岁新回想往事,虽然爸爸的位置空缺着,但她有幸得到了彭德怀、朱德等人的关爱。而且,她爸爸一直留在她心里,也活在大家的记忆里,从未真正离去。
黄公略的精神力量可大了,不光激励着黄岁新,还伴随着咱们每个人一路成长。黄岁新呢,她就像两位爸爸那样,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