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在2025年发生的引起讨论很多的一件事就是校长更换。今年2月,原校长杜江峰院士卸任,而新校长来自于原吉林大学副校长马琰铭院士。作为全国知名高校,浙大校长的更换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如今卸任没多久的杜院士再回杭州,与浙大缘分继续。近日,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杭州召开,实验室主任为杜江峰院士。该实验室是由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牵头,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共建。

图源:浙大海洋学院官媒
01
全重实验室概况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官媒发文披露,近日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杭州召开,浙江大学校长马琰铭院士致辞。实验室主任杜江峰院士作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报告。
在文章中,可以看到实验室主任正是刚刚卸任没多久的原校长杜江峰院士。马校长的发言也可以看出,浙江大学是实验室的牵头单位。

图源:浙大海洋学院官媒
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海洋环境下的高精度传感器与装备重大需求,解决基于量子原理的测量极限突破、复杂海洋环境的多模协同智能感知等关键科技问题,建立自主可控的海洋感知创新体系与支撑平台,是海洋强国战略下建设的又一个国家重要海洋科技平台。
杜院士本硕博均毕业于中科大,长期在中科大工作。2022年12月任浙江大学校长,2025年2月卸任。杜院士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及其应用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其创新发展了自旋量子调控及动力学解耦等量子物理实验技术,结合系列高性能磁共振实验装备的成功研制,将磁共振探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量子物理应用于精密测量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核心科研任务与杜院士的研究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杜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可以更好的发挥全重的作用,带领实验室产出重大成果。
杜校长在浙大期间,正是浙大基础科学高速发展期,引进了大批基础科学一流学者,在最新的自然指数中,浙大已经高居全国第二。在物理学领域,2023年挂牌成立物理高等研究院。

图源:浙大官网
02
浙大海洋领域
浙大目前是全国第三校的有力竞争者,文理工医农兼备且均衡,是985高校中学科设置最齐全的院校。
截至2024年底,在校全日制学生7万余人,全职两院院士48人、杰青226人。第四轮学科评估取得39A类(11A+)的傲人战绩,2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绝大多数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可喜进步。目前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0个,其中牵头12个。

图源:浙大官网
全重实验室的重要建设单位即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学院是浙大在杭州本部以外建立的首个办学特区,地处舟山校区。学院开设了全国首个“海洋工程与技术”本科专业、全国首个“海洋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全国首个海洋电子信息学系。拥有海洋技术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以海洋科学为引领,精准感知为重点,强化海洋、信息、智能的交叉培养。
学院现有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海洋感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十几个国家和省部科创平台。

图源:海洋学院官网
2021年来,海洋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6项,国防重特大项目6项;参与“蛟龙号”“海斗一号”“奋斗者号”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水下直升机、水声通信机、无人无缆潜水器异构组网、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多波束低轨卫星宽带通信芯片、深海极端环境探测与采样装备技术、深海组网接驳技术、人工上升流技术等方面产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2024年海洋类专业在浙江投档位次为全省前6625名(664分),在浙江的投档位次并不算高。
03
回顾与建议
杜院士担任浙江大学牵头的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说明杜院士在任职教育部领导岗位的同时,继续活跃在科研一线。继续牵手浙大,说明杜院士对浙大拥有很深的感情。网友们对杜院士和浙大在科技领域携手并进,纷纷表示祝贺和羡慕。
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是海洋强国战略任务的体现,也是浙大在海洋工程尤其是海洋科学+信息+智能交叉研究方面卓越实力的体现。
希望浙大越办越好,也希望浙大在海洋工程和海洋信息化领域 不断产出重大成果。
备注:文中如有引用的图表,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编者观点,带有局限性,不作任何决策依据。

图源:浙大官媒